孔夫子曾说过:“诗无达诂。”
诗,我很好奇。
对于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诗,于现在的我们,真的有正确答案吗?
面对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说我能看到“色即是空”的意思,别人看不到,是我错了吗?
人的大脑是独一无二的,有两个孩子的家长一定深有感触。思维方式不同,答案却追求一致,什么是规范?诗,真的有规范吗?诗,能考试吗?“请你谈谈对诗的理解”,“请你谈谈对这首诗启发”这些在试卷上已经常见得不能再常见了。可是试卷是死的。题目被定的死死的,诗,在“正确答案”的格子中又能有多活呢?
丢失,丢诗,呵呵。
聪明长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诗,词,书,就有了规范,既是死记硬背,也让人心慌慌。试问在这种时代,为了职场,为了生存,又有谁敢“开口说话”呢?也不知这种变相式的八股取士为什么会延续至今。
他们说东坡的“但愿人长久”要读出深深的思亲之情;杜甫的“星垂平野阔”要读出丝缕的悲凉之感;张九龄的“灭烛怜光满”要读出极其的惆怅之痛。
谁说的?这虽好听,但是恶心,娇揉造作,这真的美吗?
难道我都质朴大声朗读就不行吗?我到认为这样大声朗读,更像是古人朴素的风格。
对于古诗,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见地,诗,即是无知。
丢失,丢诗……
丢了诗,何偿,又不是种损失?
丢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