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家学宝,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
家学宝主笔团 | 狄奥根尼的木桶
1
很多亲子问题,其实都出在沟通上,就好像最近发生的令人扼腕的事件一样,有人说:成年人的嘴太毒。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学习如何和孩子好好说话。
龙应台是华语界的知名女作家,曾在堪萨斯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旅居德国、美国、瑞士、香港多地,因此她的文章常常大气磅礴,文笔犀利,并对各地的文化、艺术有着详细的考据。
然而即使是才华横溢的龙博士作为一个母亲也有着自己的烦恼。由于一段跨国婚姻,她和长子安德烈、次子菲利普常常分居两地,中德的文化差异,让她越发觉得孩子正在远离……
她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详细记录了她在养育自己孩子时,作为一个母亲的所思所悟。
她自述从34岁开始第一次做母亲就开始上一堂“人生课”,而且至今仍未毕业。
虽然她的有些政治主张个人并不完全认同,但是她在育儿方面的思考,特别是如何尊重孩子,将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们平等对话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今天就让我们从龙应台与儿子的书信往来中管中窥豹,看看龙博士是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
2
与孩子讨论流行文化
青少年时期孩子会表现出一种自我意识过剩的情况。
在这一阶段,孩子常常会过于强调自己,认为自己才是与众不同的,乐于彰显自己个性,为此还会贬低大众、父母所代表的主流文化。
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也是如此。安德烈痛斥父母喜欢的古典音乐,认为法国的《香颂》、德国的民歌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俗气的刻奇(Kitsch)。而他则崇拜爵士乐,喜欢嘻哈Hip Hop,对美国黑人文化感到入迷。众所周知代表美国黑人文化的嘻哈音乐常常与性、毒品、犯罪联系在一起。那么龙应台收到安德烈关于音乐的信是如何回复的呢?
龙应台先是向小儿子菲利普学习了几首“嘻哈”的歌词,接着她便震惊了:
“十五岁的青少年怎么会欣赏这种社会批判的歌?”
于是便在MSN上对安德烈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安德烈却不以为然,并发送了另几首现在流行的嘻哈歌词给母亲看,其用词更加粗俗露骨。
然而龙应台看后,却并未流露出反感,只是带着好奇和学习的心态回复自己的第一感受:
“哇,虚无主义!”
和自己的儿子一起探讨,为什么青少年喜欢嘻哈这个问题。在安德烈有疑问时,不时的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分享。最后双方得出结论:
“虚无主义+雄性沙文主义+拜金主义+粗话脏话=酷,美国黑人又in,所以青少年就喜欢了。”
安德烈表示赞同,但也有嘻哈歌词写得很美、很有深度,只是好的少,烂的多,随即便分享了一首类似现代诗似的曲子。
“流行文化经过时间的筛子,泥沙被淘汰,金块被留下,留下的就被叫做经典或古典……”
龙应台最后总结到。
与孩子讨论流行是很能够彰显父母沟通功力的一件事情。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流行元素,这些流行元素向来光怪陆离,不被长辈所接受。
但是长辈一旦开始批评这些流行文化,可就犯了大忌。孩子先是会采取防御姿态,试图让你知道青少年流行文化虽然小众,但是也是有优点的。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家长步步紧逼,双方情绪逐步升级,便开始了相互贬低,最后造成的结果往往是,父母觉得孩子小儿科,孩子嘲笑父母老土,双方互不相让,但沟通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而龙应台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鲜活的案例,她是如何与儿子沟通流行问题的。其实孩子自己也是知道,流行元素中有着一些不太受待见的内容,很多青少年追逐这些,无非是因为觉得他们很“酷”。
但是一旦这个问题由家长指出,孩子势必要做出防御姿态,维护自己的群体。
所以龙应台给与孩子足够的尊重,放下自己的身段,带着学习的态度和安德烈一起探讨嘻哈文化,并在孩子感到困惑的时候,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适当引导,于是便有了一段愉快的亲子沟通。
3
平庸的烦恼
安德烈曾有着自己独特性而又普遍的烦恼:“自己会陷入平庸。”
可能是因为父母都有博士学位,让他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他觉得自己很可能变成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气。
中国的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知如果各位家长面对孩子向自己倾诉同样的问题会如何回答呢?
是大灌鸡汤,告诉他“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还是觉得现在考虑未来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不如抓住眼前将期末考试先考好。龙应台如此回复道: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去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管理员“平庸”。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摘自《亲爱的安德烈》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
在孩子表达对将来的不安时,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提问本身,而是要关注孩子提问背后的情感和需求。
在面对学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常常遇到对未来感到迷茫的青少年,他们的家庭都有一个普遍的特征:有一个权威型的家长。
他们常常自述:有些事情自己知道要去做,可是被父母逼得太紧,压迫着去做则会让自己感到很大压力。
图片来源网络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是天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的。
孩子觉得自己会走向平庸,并不是真的觉得自己会平庸,或者甘愿去忍受平庸,更多的时候,他们仅仅是寻找父母的支持,想从家庭中寻找温暖和安慰。
因此龙应台在信中表达的是对孩子的尊重,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并且会接受孩子的选择,不管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母亲都会接受,整个家庭的大门都会为他敞开。
每个孩子都与我们每个成人一样,有着自己的需求和思想,他们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而是独立的个体。
让他们拥有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权利,平等地和孩子进行探讨,尊重孩子合理的选择,走他应当走的路,承担他应当承担的责任,相信孩子会成为更好的那一个!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