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释义:
比喻在战争中避实击虚,声东击西,迫使敌人撤兵,变被动为主动。
成语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领兵攻打赵国,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团团围住。赵王难以取胜,就派人求救于齐威王。
齐王命令将军田忌、军师孙膑点动人马,解邯郸之围。
田忌准备直接去邯郸解围,孙膑对此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要解开乱丝,强拉硬扯绝不是好方法;要使双方停止争斗,就不能帮他们打架。现在魏军主力正在邯郸鏖战,魏国内部必然没有多少兵马。如果我们直接去邯郸,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怕我们还没赶到,邯郸就已经失守。不如我们率军向魏国的都城大梁发动攻势。
“大梁受到我军的威胁,庞涓必然离开赵国去救,这样一来,赵国之围就解了。而魏军全力进攻赵国,已经很疲劳,再跑好远的路回转大梁,精神更加疲惫。我军则占领险要的地方,以逸待劳,何愁打不过魏军呢?”
田忌本来就对孙膑很佩服,再加上孙膑
说得合情合理,他就听从了军师的意见,率
领大军进攻大梁。
魏将庞涓听说大梁危急,只得撤兵救援,邯郸之围自然也就解了。魏军退到桂陵的时候,田忌、孙膑将人马埋伏在深山峡谷
中,抓住一个有利时机,突然冲杀出来。这一下子,本来就疲惫不堪的魏军被打得大败。
庞涓在乱军中被杀死。
桂陵之战,齐军大获全胜,既解了赵国
之围,又打击了魏军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