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我宁可相信高晓松,也不相信李诞?

为什么我宁可相信高晓松,也不相信李诞?

作者: 哪梁爽哪呆着 | 来源:发表于2020-05-16 11:23 被阅读0次

    梁爽

    理性天蝎

    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

    点燃你自律的心

    前段时间,武汉大学一名毕业生在微博上发表长文,面对疫情蔓延和经济衰退,对工作和梦想感到迷茫。

    他质疑高晓松曾说的“年轻人要追求‘诗和远方’‘爱与自由’,可现在自己连‘眼前的苟且’都岌岌可危,不知道诗和远方到底在哪儿”。

    这封信本来只是武大毕业生的感慨,没有点名高晓松回答,但高晓松觉得信中的焦虑很有代表性,就回复了一封更长的信。

    “钱不高贵也不肮脏,它只是一个工具”,“你有大把青春少华,哪怕用好几年去爱一个人,死去活来,相互折磨,又有何妨”。

    高晓松的回答,似乎触碰了部分人的怒点,指责他“不接地气”“站着说话不腰疼”“不食人间烟火”“何不食肉糜”“假清纯中透出优越感”……

    嘲讽过后,最后落脚于他的出生给他的兜底感和自由度,而普通人难有这样的好运。

    我对高晓松这封信的态度是,字里行间挺真诚,他以前这么做,现在这么说。我从他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感言中,看到一种因果关系清晰的“路径感”。

    高晓松祖上是江南大族家庭,曾外祖父在晚清做过官,一家人都有百度词条,基本都是著名的科研者和教育家,他从小在清华大院长大。

    这样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以及他所接受的教育,让他觉得名校生应该成为国之重器,让他有诗和远方的小情怀,建图书馆的小冲动,有些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

    他曾经组乐队钱不够,枕着吉他睡火车站,在外地没钱买票回家……我猜想,他在经历这些所谓“苟且”时不会有代入感,甚至觉得是新奇的人生体验,因为他知道这是选择题,而不是必答题,所以心境不至于悲凉和绝望。

    如果高晓松说生活都是苟且,赚钱才最重要,那是在迎合大众,我不信。而如果一个从小受尽磨难,被三分钱难倒的人,整天说爱与自由,诗和远方,我也不信。

    他的建议尽管不适合输不起的年轻人,但对于家庭可以兜底,能够试错的人来说,还是有些参考意义的。

    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认知,坦诚地分享观点和感悟,我觉得对于听者来说更有价值,最怕说连自己都不信的话,或故意说别人爱听的话的人。

    人与人的背景和阅历如此不同,我们总不能在别人身上,投注我们的期望,希望公众人物用他们的嘴说我们想听的话。

    参差多态是幸福本源,有时因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的家世和背景,拥有和我们不一样的见闻和看法。

    如果是真心诚意的分享,便可当作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看法的重要补充,我觉得这是丰盈人生的一种途径。当然要学习或借鉴一二的话,更得慎之又慎。

    提到高晓松,我想到李诞,两人都可以靠嘴吃饭。但他俩的人生感悟,我宁愿相信高晓松,也不相信李诞。

    提到李诞,几个关键词印入脑海:丧,懒,咸鱼,佛系。

    《奇葩说》里,杨奇函说:我每天晚上都会问自己,今天你比昨天更博学了吗?

    李诞接梗:我也每天问自己这个问题,今天更博学了吗?没有。但是没关系,安稳地睡去。

    《向往的生活》里,别人在忙碌,他躺在客厅。挖笋嫌太累,被晒就撒娇,成为最懒嘉宾。

    《吐槽大会》里,李诞吐槽大张伟时说:大张伟给很多年轻人造成一种幻觉,觉得一个人瘫在椅子上,说点俏皮话,就能过上幸福的人生。这能行吗?有人能做到吗?我。

    乐归乐,笑归笑,如果以“路径感”去衡量李诞,他在节目上的表现和私底下的行为,根本对应不上。

    又懒又丧的李诞,底色是很勤奋的。

    他读的书很多很杂,不仅涉猎广泛,而且常有深度思考。

    李诞的身份,让斜杠青年听了想流泪,出道以来,参加了50个综艺节目。

    在笑果文化的运营框架下,李诞负责内容创作和策划,他是《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的策划人。

    他自嘲是 “滞销书作家”,可还是坚持写,出了四本书。

    此外,他帮忙推广老婆的网店,拍了不少广告。

    这种密密麻麻的工作量,是又懒又丧的人能做出来的吗?

    有次李诞和蒋方舟聊天,谈及写作节奏感,蒋方舟说:“节奏感是你进入一个事物内部的证据。越入越深,节奏感越强烈越敏锐,所谓同呼吸共命运。”

    李诞边说“你等等”,边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把金话记录下来。

    蒋方舟感叹,没想到李诞吊儿郎当的外表下,竟然是这么认真。

    李诞和网友连线或做节目时,遇到说话不着调、没意思的人,他故意接烂梗,以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刻意提高在节目里的临场发挥能力。

    这样时刻准备着的工作态度,是又懒又丧的人能做出来的吗?

    李诞自己就是励志本身。

    出生在内蒙古小城,考远方的普通大学,大四进《南方人物周刊》实习,毕业去4A公司奥美锻炼,23岁去《今夜80后脱口秀》做常驻嘉宾和编剧。

    然后渐渐从王自健嘴里的“我有一个朋友蛋蛋”变成了现在很多人称呼他的“诞总”。

    可励志本人,偏以丧懒姿态出现。我怀疑他私底下拼累了,上节目放松去了。他假装不努力的样子,真的很努力。

    身边人都看透李诞了,思文说他整天在公司嚷嚷着喝酒,可没过两天,他就又出了本新书。

    多像学生时代的学霸,上课听什么讲,一起聊天吧,考前复什么习,一起来玩吧,你听信着跟着聊跟着玩。

    回家等你睡了,人家玩命学习,考试成绩出来后,你纳闷明明大家都在玩,自己考那么差,人家却考那么好,看来自己是笨蛋,人家是天才。

    其实仔细想想能想通,李诞做脱口秀,就是希望观众放松悠闲地来看脱口秀,如果自己表现得勤奋好学又上进,观众怎么放松悠闲得下来呢?

    我欣赏李诞的解构和幽默,但听他漫不经心、云淡风轻谈人生观的时候,我心里绷着根弦——路径感不清晰的人生观,我不要信。

    不是为了表达“路径感”这个观点,我不想评论高晓松和李诞。

    只是我觉得在当下,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听到喜欢听的话时,麻痹了思考;听到不爱听的话时,升腾了怒意。

    以前身边人一劝我早点生孩子,我会天然地排斥,可有次一个同事跟我说她大龄生子,落下病根,我才体会到她的善意,其实信息更加对称,对我做决定更有利。

    我们可能被过度取悦了。算法把喜欢的内容直接呈现,任何产品都有精准的用户画像,我们似乎慢慢被让自己舒服的东西喂养惯了,只顾自己舒服是种画地为牢。

    这句话不符合我预期,就怒骂。

    这个人跟我三观不合,就拉黑。

    有时候多希望再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思考对方的观点和说法里,路径感是否明确。

    对内容舒适、轻松有趣的说法,保持思辨;

    对声东击西、藏着掖着的说法,不被迷惑。

    但对路径感清晰的建议或观点,哪怕一开始难以接受,也看看他们一路走来的经历和改变,选择和行为,来判断这话可不可信。

    人和人之间高质量的交流,是听者给予说者自由包容的氛围,说者向听者分享经过审视或验证的感悟。


    作者介绍:梁爽,新书《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正在当当热卖,公众号:哪梁爽哪喜庆(ID:zheliangshuang),微博:@梁爽笑抽筋了,已出版《你来人间一趟,你要发光发亮》,理性天蝎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点燃你自律的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宁可相信高晓松,也不相信李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ul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