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
——纪伯伦
儿子就要远行。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们家庭的早起招呼语是“儿子,录取通知书来了吗?”“没有呢。”我们戏称等得快变成长颈鹿了。一直等到某天傍晚,老师微信滴滴我:“长颈鹿妈妈,儿子被录取了。”我扔掉手机,从卧室里冲出去,尖声宣布。儿子大叫着冲过来。我们拥抱在一起。两只喵不知所以,四处逃窜。先生在一旁咕哝,“你们这是要把屋顶掀翻啊!”
一个月前的一天早上,我起来在班级群里发了三遍同样的信息,请教其他父母关于签证的事情。他起床后劈头盖脸把我一顿数落,“老妈,是你去留学,还是我去留学。我自己会搞定的好不好?”我一口血差点没吐出来。声音提高到200分贝。“好吧,我现在啥也不管了,你后果自负。”我到卫生间里照自己的脸,青色的。
打开电视机看新闻,关注相关的疫情报道。手机里看感染数据,唉,又有起伏了。微信公号里看文章,说老外就是爱度假,今年依然如此。很多去国外度假的,带着病毒回家。同行的同学妈妈打来电话,问要不要推迟出行,她说感染人数在上升啊。一朋友在微信圈里发消息,她儿子为了去求学,历时整整17天,辗转4个国家的5个城市,总算平安抵达。班里在医院工作的同学家长请来传染科的专家医生为家长们答疑,答疑前家长们先在群里罗列问题。“飞行中需要11多个小时,可以进食吗?进食需要注意什么?”“他们肉类加工厂感染比较严重,到那里还能买肉类吗?” 2020,这疫情!
准备行李,最最重要的是备上口罩。学长们说那边是国内价格的10倍。我问儿子备几个,他说400个吧,估计回来应该是明年复活节期间了。我问他怕吗,他说不怕。他说,接下去可要过苦日子了。要学习,要自己干家务,还要自己整吃的。家里多安逸啊。
我们问他接下去打算学什么专业。他说发动机吧,中国的发动机还是挺落后的。他说这辈子主要想干三件事:自己的专业,打拳,玩游戏。听到第三件,我心惊肉跳。我祈祷,天下无游戏。
暑假里,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们这一代,深受农耕父母的影响。觉得早睡早起才是健康生活方式。可人到中年,这种观念又被00后的下一代扔进了绞拌机。我们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还有一次他难得和爷爷奶奶共进晚餐,两个老人夹菜的筷子堪比“轰炸机”,他说你们别夹了,我都18了。老人们沉默了。
我今天跑了两家银行,取到的欧元都是大面额的。于是问朋友他们手头有没有零钱,他们说没有。我想像着他拿出大面额被拒的样子。但马上也想像着他自己搞定一切的样子。
我问他要带棉被吗?毕竟家里的被子舒服。他说太大件了,可以去那边买的。他爸说野战部队没有棉被照样得睡觉。钢铁直男在我家啊!
他即将启程。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画卷就要徐徐展开。他爸和我是观察者,还是倾听者,还是那个被他微信拉黑屏蔽的,还是他无助彷徨时候的磐石……? 我们不知道。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能做的是接受,心悦诚服地接受。因为世间事,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是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