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作者: cute圈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3-01 08:45 被阅读0次

  这个寒假读了柴静的一个作品《看见》

  柴静,央视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文字记者。《看见》这本书,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感情质朴,细节动人。一本400多页,虽然还没读完,但已有很深的感触。

  何为戾气?就是不满、忿忿不平、攻击式的利剑。

  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看柴静的文章,不会有太多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客观地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央视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

  《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2003年的“非典”让她最直观看到死亡与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实的态度。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看过生命如何消亡,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陈虻是柴静在新闻中的引导者,他的逝去,让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与人生。

  书中的这十多个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也不是那些最轰动的节目,而是每一个故事之间都被一种叫做“理解”的东西串联起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响的过程,而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也来自于对经历的理解。看见他人的人生,其实也就是看见自己。

  用柴静同事王开岭的话来说:“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意义在于互相理解。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400多页的书,也没上几张个人照片,弄几个名人;不写八卦、不扯段子、不摆朋友录;不肯将就成文,篇篇使劲全力,满心满意都在纸上。凭自身的采访经历,事后反思,连缀成篇,看似“小”实则写的理解之大。

                      高一8班 程梦圆

           

👉《看见》读后感👈

相关文章

  • 看见――《看见》读后感

    在这个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来源四面八方,公众的话语权也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多的媒体人难以找寻出路。...

  • 《看见》读后感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此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的坝。 这本书的作者,是...

  • <<看见>>读后感

    对柴静没什么太多印象,依稀记得她主持过什么调查类的节目,似乎叫《新闻调查》,节目里的她总是穿着朴素,拿着笔记本面对...

  • 《看见》读后感

    《看见》

  • 《看见》读后感

    距离考研屈指可数了,我还抽空看完了《看见》这本书。 柴静写的,心里有点喜欢这个临汾的女记者啦,觉得很真实,就像书里...

  • 《看见》读后感

    《看见》是我很早之前就买了的一本书,记不得当初为何要买它,但买回来之后匆匆翻了几页以后就被我束之高阁。就在前不久,...

  • 《看见》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了《看见》这本书,还记得那是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市中心一家不大的书店随意阅读,相中《看见...

  • 👉《看见》读后感👈

    这个寒假读了柴静的一个作品《看见》 柴静,央视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

  • 《看见》读后感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

  • 《看见》读后感

    《看见》这本书并不是若干个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组成的,而是真实的记录了一个记者十年间成长的心路历程以及亲身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gw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