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作者: 夏初孟 | 来源:发表于2018-09-05 22:07 被阅读0次

距离考研屈指可数了,我还抽空看完了《看见》这本书。

柴静写的,心里有点喜欢这个临汾的女记者啦,觉得很真实,就像书里的一句话,“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原来一直以为看过,现在想想当初看的只是那个被戒毒所卖了的女子还有被家暴的李阳的妻子。这次重又读过,自觉心性与上一次已有不同,虽然变化并不大,但一点点也是有的。

柴静从湖南卫视被陈昀看中进入中央电视台,起初的她也曾一度找不到自己,录节目时过多的关注自身,这样自然节目是做不好的,那应该是一段挺不好过的日子,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也能读到,像是大雾中迷了路,找不到方向……

再往后,读到她的采访经历,也从她的笔下认识了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写到非典期间她们去采访,人人自危,他们录好的带子都要间接交给台里整理。零三年我才上三年级,年纪小,对于这场灾难的印象并没有那么具体与深刻,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当初没有顾及到妈妈的感受出言伤害了她,对这件事过去多久我都无法忘记……

透过文字我又回到了那一年,灾难面前人类是显得那样无助。脑海里想到的就是空荡荡的天安门广场,和那些连防护服都没有穿的医护人员。幸而,那场灾难最终是过去了

再有就是双城的悲伤,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多少大人愿意真正走进呢,那时的懵懂显得稚嫩,但也纯粹。谁没有过呢?

还有就是卢安克的故事,他完全颠覆了我对一些平常事物的看法,他的思想我或许知道一点但自知就算明白也无法跳出周遭的框框架架。

妇女问题,“他甚至可以当着别人的面砍掉她的手,打她,一切只因为他是她的丈夫”。我身边并没有如此的事件,大抵这样的事情多发生在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的边远地区吧。可是也不对,李阳就是反例。他们的共同点可能都是在于内心的郁结排除不了又不知如何发泄吧,是这个社会赋予了男人过多的压力?可怜了那些忍受了十几二十年的女性们,她们是怎样熬过来的……无法想象……

环境污染,我有印象就在我小时候天还是蓝的云还是白的呢,阳光晒在院里挂满的棉被上,我在树荫里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现在想想当时的场景简直美得像一幅画!可是这才多少年过去,就……伦敦用了60年迎回蓝天,我们呢?起码现在还不行,要蓝天就没有钞票啊~跟发达国家真的是有很大差距呢,资源利用率太低了……

土地拆迁的看不大懂,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以后得不到解决的话应该会日益突出吧

有时候会想,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加速地球的衰老?认识与实践的反复过程……漫长的时间过去总会好的,那我们这些作为过程的存在呢?也是不可或缺的吧。

于16年冬

相关文章

  • 看见――《看见》读后感

    在这个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来源四面八方,公众的话语权也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多的媒体人难以找寻出路。...

  • 《看见》读后感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此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的坝。 这本书的作者,是...

  • <<看见>>读后感

    对柴静没什么太多印象,依稀记得她主持过什么调查类的节目,似乎叫《新闻调查》,节目里的她总是穿着朴素,拿着笔记本面对...

  • 《看见》读后感

    《看见》

  • 《看见》读后感

    距离考研屈指可数了,我还抽空看完了《看见》这本书。 柴静写的,心里有点喜欢这个临汾的女记者啦,觉得很真实,就像书里...

  • 《看见》读后感

    《看见》是我很早之前就买了的一本书,记不得当初为何要买它,但买回来之后匆匆翻了几页以后就被我束之高阁。就在前不久,...

  • 《看见》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了《看见》这本书,还记得那是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市中心一家不大的书店随意阅读,相中《看见...

  • 👉《看见》读后感👈

    这个寒假读了柴静的一个作品《看见》 柴静,央视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

  • 《看见》读后感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

  • 《看见》读后感

    《看见》这本书并不是若干个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组成的,而是真实的记录了一个记者十年间成长的心路历程以及亲身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iz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