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尚格小学1901班史新瑜的妈妈,一直以来,我与老公在“给不给女儿玩手机”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
老公的观点:大人都管不好手机,何况小孩子?女儿玩手机一定会上瘾,应避免读书时期的女儿接触手机!
我的观点:张英姿老师告诉我们,允许孩子做自己很重要!让孩子自主选择并为自己负责。在孩子玩手机这件事情上,要边怕边做,让孩子在玩手机的练习中积累经验。
我很理解老公的想法,说实话我也有同样的害怕与担心:女儿从小就玩手机玩游戏,上瘾了怎么办?
张老师说:“边怕边做,让孩子在练习中积累经验。”这句话非常接地气,直击我们的痛点与痒点!
张老师分析说,这是因为家长自己缺乏安全感,想用父母的权威来控制孩子。当然,可以理解父母对孩子玩手机这件事缺安全感,这很正常,毕竟游戏成瘾的案例那么多,父母们肯定有所担心。但过度的控制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在孩子玩手机这件事上,父母们要做的是疏而不是堵,是引导而不是控制。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中,让手机与孩子绝缘是不可能办到的事。凡事不能走极端,物极必反!张老师教我们应将手机做为工具,去培养孩子自己为自己负责这种良好的品质心性。
如何培养?张老师教我们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家长和孩子协商每天玩手机多长时间合适?协商好了就按游戏规则办事。
在规则的执行过程中,不指责抱怨孩子,全力支持孩子,允许孩子试错,犯错。比如最常见的:孩子玩游戏正酣,不能中途退出造成了超时,在家长的几经催促并可能产生抢夺下,才能强制收回手机。这时,家长要允许接受并指正他的行为,这是从知道到做到中“体验”的过程,从知道到做到是非常难的过程!是形成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必经之路。家长要有耐心,这条路或许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走,家长应做好长期(体验)的心理准备。
温和而坚定的坚守游戏规则。这个点是我最需修炼的!家长和孩子制定好游戏规则后,孩子提出的任何无理要求,家长语言要像春风般温柔温和,行动要像钢铁般坚硬坚持。孩子如果哼哼唧唧软磨硬泡,就说这句充满魔法的话术:“**,我不能因为爱你,就放纵你的决定,因为你这个决定听起来实在不大靠谱!”
为了解决“给不给女儿玩手机”这个问题老公咨询了朋友。朋友的儿子今年高考615分,朋友说他儿子从初中起就有手机和平板,但会制定规则,儿子每天按双方约定好的时间玩。老公说看来还是要改变对这件事的看法了,并称赞他朋友坚守规则硬得像铁板一块,值得我们学习!
案例:
前天女儿看手机超时10分钟,她心平气和的说:“明晚不看手机,后天期末考试,明晚好好复习语文,我这两次的语文没考好。”我平静的说:“好的,你决定。”我准备静静的看她明晚的表演,因为我对她的了解她明晚不会复习。
我想:如明晚她真能忍住不玩手机,我就给她奖一样零食;如她不但不玩手机,而且还会主动复习,哪怕只有五分钟,我就奖零食+抽一次奖励卡牌。
昨晚女儿回家后果然没提要玩手机,但她也没复习。她回家后这摸摸那翻翻半小时,拿起小k(学英语的iPad)看英语的搞笑视频,看了近一小时,在我的提醒下没看了。接下来的时间又是各种花式的这里摸摸那里翻翻各种玩,一晚上没做与复习有关的事,就这样安安静静的睡了。
总结:
1.的确像张老师说的“要边怕边做,让孩子在练习中积累经验。”当家长放下害怕,焦虑与期待时,孩子会做得比你预料中的好。
2.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说到与做到中间有体验,有距离。我昨晚如有期待,我会提醒:“你不是说今晚要复习语文吗?”但我没这么做,因为她真想复习不需我提醒;我提醒她,她才去复习,易流于形式主义。她认为是我妈要我复习的,复习是为了我妈。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孩子无法独立自主,没有学习的自驱力。女儿12岁了,是应放手的年纪。
3.允许和接受她在家经常东摸摸西翻翻浪费时间,她这是在疏缓压力,是在给大脑放空,留白。
天道中丁元英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是认知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是底层的简单思维,看到一座山认为它就是一座山。以孩子玩手机为案例:看到孩子爱玩手机这个现象,家长认为是个糟糕的事,打骂抢夺孩子手中的手机,或不允许孩子碰手机。心向外求,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问老师:我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你能帮帮我吗?请救救我孩子吧。
看山不是山。这时家长的思维有了提升,他会想:我用什么办法帮他找到比玩手机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孩子上学回来放松一下,玩玩手机很正常。我为什么要用沉迷二字?孩子除了沉迷游戏还有其他爱好吗?是不是我把问题太放大了?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沉迷游戏?因为沉迷的程度不好鉴定,有些家长认为每天玩两个小时是沉迷,有些家长认为每天玩五个小时是沉迷,有些家长则认为,没日没夜的玩是沉迷。
看山还是山。这是最高层次,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和规则下,家长允许和接受孩子玩手机。张老师说,在爱与尊重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是有爱,价值感,安全感,连接和独立自主这五种能力的,这五种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他是懂边界的, 给他需要的阳光,雨露和养分这些心理营养就可以了,他会为自己负责的。
总结:
1.允许孩子做自己,让孩子自主选择并为自己负责;
2.看山还是山,看手机还是手机,不是妖魔;
3.凡事不偏不倚,把握分寸,把握阴阳,守中。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独立,在培养独立这条路上,家长要有智慧,有耐心。世界上最应该上岗培训的是父母,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育儿知识,以更好的应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感谢尚格小学组织的这次家长成长学习课堂,这场及时雨,感谢张英姿老师屡次的辛勤付出与悉心教导,感恩所有的遇见,谢谢大家!
雷瑞
2024.6.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