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生活过成什么样子取决于每一次选择,而生活中的决策只有1%是理性决策,更多决策是惯性绑架的直觉。
听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往往不是道理的问题,而是没有把道理中做选择的思维模型通过刻意练习,变成自己的潜意识。因此应该追求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想通过更高学历获得更好就业,最终结局一般的人,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只顾得获取更多知识,而没有通过这段时间把更多好的思维模型强化到自己潜意识中。
生命是一个信息系统
以一己之力与多国联军竞争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克雷格·文特尔在《生命的未来》中提到:生命是一个信息系统。每个人都是DNA上信息的表现。机体有很多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的器官,与外界不断地交换信息,外界信息通过五官传输给机体,机体处理完后将信息输送到肌肉等输出器官,以大自然能接收到的方式输出信息。整个自然系统是一个信息不断流动的系统,实物是各种信息的载体。
话语催眠
什么是催眠?催眠是通过各种心理学技术,让人进入一种对他人暗示特别容易接受的状态。这些技术的本质都是唤起非理性联想,比如政客演讲中的自由、民主、忠义、仁爱等煽情的话语,还有中国过去的各种类比,比如“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些东西要不是不需要有什么真实的意义,或者就是毫无逻辑的联系,无需逻辑严密的思考和推理。
元认知看到了这些,再遇到类似情况,可能会多想一些。
门锁上了,钥匙肯定在其他地方,而不在锁上
遇到问题时候,如果只盯着问题本身思考,元认知应该跳出来,告诉自己:不对,我得把注意力从问题本身移开,因为解决方案肯定在其他地方。
前途未卜不该总盯着前途思考,不如多了解生涯规划和做好当下;试验不顺不该埋头傻干,不如多与视野开阔的人聊聊以期有意外收获;感情不愉快不该只想着为什么不愉快,一起散散步逛逛超市也许那些因为误会产生的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苦恼女孩子为什么不答应自己,不如让彼此的生活有更多的重叠以至于对方离不开你;困惑于如何让父母识别鸡汤文和谣言以减少对自己的轰炸,不如多联系联系父母让他们感受到关怀,让他们不那么恐惧没有子女在身旁的未来。
门锁着,钥匙肯定不在锁上。必须相信,当前碰到的困境,肯定曾经已经有不少人遇到,并且有了不错的解法。需要做的是,找到,实践。
选择的纠结
让人纠结的选择,选项中肯定不是一对一错,而是两个都是对的,或者两个都是错的。这时候选择,心里需要默念,选择并承担后果。这样,似乎就会少一些纠结。
千古刘传
千古刘传最近更新了几篇公众号,里面有几个洗脑的点。
- 学习目标改为求存
进化上看学习是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求真是少数人的事情。激发自己的学习欲望在于给这件事赋予很多求存的意义(李笑来入新东方前把背单词赋予挣钱求生的意义)
- 懂学习理论,少走N条弯路
学习是不断地拼图。这样看从什么地方开始拼都可以,剩余的工作是不断寻找。
- 对自己有100%的把握
(貌似鸡汤)决定做一件事,就要有100%的信心,不然你打算把剩下的信心给谁呢?
年轻时候走初生牛犊的狠劲,成年之后理性了很多,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经过一番理性分析,对比各种客观指标,行了上,不行打死也不上。理性本身没有错,但是我们却常常分不清情绪上的退宿和理性放弃。理性处理的并非原始信息,而是被感性过滤过的。临事产生恐惧,自然会寻找各种不匹配的指标进行理性分析,最后临阵而退;如果用积极的情绪过滤信息后,再进行理性分析,会得出很多我们配得上的指标。
这让我想起刚到上海遇到的无良二房东。租给我两个月之后打算房子,完全不顾合同上签的是一年半。我当时的理性分析是:打官司很麻烦,需要拖很长时间,不划算;我初到上海,工作还没稳当,为此分散注意力,不值得;反正这个房子也不好,我也就打算住到年底就换,算了吧。最后就妥协搬出去,没有一点补偿。现在再回过头想想,那些理性分析产生的前提,难道不是我当初先产生恐惧了么?如今事后诸葛亮地来看,房子在我手里,他也不能强行让我搬出去,如果我死皮赖脸磕到底,妥协的或许是他吧。
人的选择更多是思维惯性产生,而非理性思考。把消极思考的惯性替换成出生牛肚不怕虎的惯性,理性能帮自己更积极,遇事或许会有更多积极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