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假设实证法测量机会损失.
假设实证法是在较少信息下,有较高成功率做出正确决策的方式.
店铺在营业时,会关注到已经陈列商品销量下降,却可能会忽视失去的机会效益.通常人们对失去的敏感程度是得到的2.5倍,比如失去100元和得到250元的感受相当.所以人们可能会紧盯失去的商品不放,而忽视购置新品带来的效益.
那么,如何测量失去的机会收益呢?
这里需要人们对已有信息提出假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去修正假设.比如假设我们可以多进偷吃熊可以大卖,然后大胆进货,假若真的和假设卖得一样多,那就是没有机会损失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指定假设,那么即使偷吃熊比平时卖得过,那也仅仅是卖得多而已.
如果收集较多的先期条件来支持假设呢?
这就需要心里面关心这件事,每天的信息很多,关心就像一个钩子,能够勾住在意的信息.
主题2:反ABC分类法
A商品销售了100个,B商品销售50个,C商品销售30个.按照商品ABC销量排序,会把A商品作为A级商品.
但是从时间维度考虑,C商品一天之内卖完,B商品卖了2天,A商品卖了4天,对于消费者而言是C商品卖得最好.
A商品能够卖出去是因为C卖空了,所以才去买A.
个人建议:如果我们筛选出短期变化率较大的商品,可以利用反ABC分析出某些机会损失商品.
主题3:制约条件排除形思维VS制约条件限制性.
发现有价值的事,对有价值的事建立假说,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条件,由于限制条件导致事情不能完成的栗子很多.
那么,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 关键点是检验制约是否是"真的做不到"的理由.
有的人会设置许多限制条件,并且把设置限制条件作为自己很厉害的行为.
个人看法:作为产品经理,做一款好的产品是目标,积极的想法是"为了做出一款好的产品,而排出种种困难",而不是"因为有许多限制条件,所以让产品打折".
在制作深度学习的抠图系统时,当初我的想法更多是限制条件,这样的想法应该修正.
主题4:框架效应
对比法:定价时,摆放2000元,4000元,6000元商品,顾客倾向购买中间价位的商品.
活动描述:对于刺身,打折20%会让人感觉刺身过期,但是写"特惠"就会让人感到只是价格低.以旧换新活动与打折的本质一样,但是会给人"旧东西"有用处的感觉.
货物陈列:同类型的货物大量的连续陈列,会比只陈列3个给人更好的感觉.
主题5: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
比如卖面包,为了给用户更安全,保质期更长的面包是"为顾客思考"
站在顾客思考的角度上,顾客想要的是"新鲜,可口"的面包.
个人看法:做bi全店abc,站在产品的角度,是为了"给用户下钻到品类,品的功能",站在用户的角度,是"便捷查看品类之间的销售情况".
再举一个栗子,在收集用户需求时,应该考虑用户需要什么,而不是说"我能不能实现",实现可以放在以后再想,或者是想办法实现,不要禁锢想象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