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山据说有九十九座山峰,而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罗汉、独秀、芙蓉、五老、伏虎九峰为最雄伟,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初名九子山盖源于此。
公元719年(唐开元七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来此开辟地藏王道场,大规模建筑寺庙,历经四朝千余年,香火日盛,佛寺最多时曾达300余座,有“佛国仙城”之称。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尊。化城寺、月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古刹名闻遐迩。
公元746年(唐天宝五年),李白第一次上山,与诗人高霁、韦权兴以联句的形式写了一首《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妙有二分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歕阳崖。(韦权兴)
青荧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诗后附有序云:
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徵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九子山自此改名九华山,公元754年(唐天宝十三年),李白第二次上九华山,题诗为《宿无相寺》:
头陀悬万仞,远眺望华峰。
聊借金沙水,洗开九芙蓉。
烟岚随流览,踏屐走双龙。
明日登高去,山僧孰与从。
禅床今暂歇,枕月卧青松。
更尽闻鸟鸣,恍来报晓钟。
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李白遇赦后由江西来到安徽,舟行至青阳又作了一首《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公元844年(唐会昌四年),诗人杜牧由黄州调任池州刺史,任上有《郡楼望九华》:
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
却忆谪仙诗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
公元1192年(南宋绍熙三年),诗人杨万里舟过池阳,远望九华,作《过池阳,舟中望九华山》 :
役役催行迈,忽忽过此春。
杯翻五湖月,筝扫九华云。
不是风烟好,何缘句子新。
兹游四千里,今日过三分。
公元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王阳明游九华山,访太白祠,作《太白祠》:
谪仙栖隐地,千载尚高风。
云散九峰雨,岩飞百丈虹。
寺僧传旧事,词客吊遗踪。
回首苍茫外,青山感慨中。
灵山九华,美在花台。公元2023年10月27日五魁首坐上缆车,直达花台景区,这里的高山杜鹃红黄、白、紫、红、粉红争奇斗艳,宛若“天街花市”,可惜我们错过了季候;奇特的地质地貌,构成九华山最著名的“天然睡佛”奇观,那要在山脚下远望才能领略;登临花台顶,亲近睡佛,聆听佛音,一览九华全景,其喜洋洋者矣,可惜我们体力不济。
我们走在九华山花台高空栈道上,这里平均海拔1141米,高差约400米,总长度约1699米,一路上有母子情深、罗汉念经、地藏晒靴、老僧拜相、梦幻石谷、定海神针诸景相陪,徜徉其间,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虽不见花开,但秋叶绚丽,秋意正浓,也让人赏心悦目;虽不见云海雾凇,然奇石磊磊,千姿百态,移步换景,也让人惊喜连连;而红叶绿枝衬托着绝壁奇石,更是别有一番风味。那半风化的石头,欲开不开,开而羞答答欲盖弥彰却而欲就,让人遐想联翩,那相拥相抱的不是母子而是恋人一往情深;爱心石亦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地藏菩萨的靴子那么大那么厚实;蓬莱海市浮在绿波之上似真似幻;老僧拜佛那飘飘欲仙的袈裟吴带当风;那是定海神针还是一条出岫的蟒蛇?
花台漫步,天台遐想,路人甲赋诗一首,聊以附庸风雅:
九华山上花如海,红白黄紫杜鹃开。
杜鹃一去杳无影,秋风伴我上花台。
云中栈道信步走,太白惊呼仙客来。
迎客松下一壶酒,晕晕乎乎栈道歪。
太白邀我再联句,绣口一吐花又开。
红叶黄叶浪花涌,托出奇石似蓬莱。
蓬莱欲动如帆船,疑是浩然广陵来。
千呼万唤始靠岸,原是地藏把靴晒。
醉眼朦胧不敢信,又见老僧朝天拜。
老僧拜罢坐入定,忽见蟒蛇出岫外。
蟒蛇化作定海针,惊魂未定呼太白。
连呼三声无人应,原是蝴蝶梦醒来。
(2023.10.27.22:36.动笔,10.28.23:54初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