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这首诗有个小秘密:四声俱全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这首诗有个小秘密:四声俱全

作者: 老街味道 | 来源:发表于2022-06-11 18:51 被阅读0次

    前言

    汉字分平上去入四声,古人作诗的时候,很注意:一句之中,四声递用。

    一般来说,往往只注意平仄,不注意仄分三声。

    作仄韵诗的话,入声韵是肯定独押,上声和去声大多数情况也不能混押。所以作仄韵诗,至少会关注韵脚的上去入不同。

    但是作平韵诗的话,大多数可能只注意平仄,但是很少注意仄声三声的递用了。

    除了注意白脚仄声三声的递用(避免上尾),很多诗人其实还注意一句之中的四声递用。例如杜审言的一首诗,就是一个典范。

    一、杜审言与《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是诗圣杜甫的爷爷。杜甫曾经说::"诗是吾家事 ",可知其对于自己诗人家族的骄傲。

    而杜审言也的确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与沈佺期、宋之问同时,都是齐梁体转为标准律诗阶段承前启后的人物。

    诗人的特殊技巧,不经人道出,可能学诗者只知皮毛,不见其细微之处。

    这首诗在董文焕的《声调四谱》中被特地指出,这是一首特别讲究四声俱全的作品。

    二、 四声俱全

    我们看一下这首诗每句的平仄结构:

    独有宦游人,【入上去平平】

    偏惊物候新。(平平入去平)

    云霞出海曙,【平平入上去】

    梅柳渡江春。平上去平平

    淑气催黄鸟,【入去平平上】

    晴光转绿蘋。(平平上入平)

    忽闻歌古调,【入平平上去】

    归思欲沾巾。平去入平平

    其中,第1句、第3句、第5句、第7句,一句之中,平上去入皆有:

    入上去平平、平平入上去、入去平平上、入平平上去。

    第2句、第6句,为了避孤平,第一字必须平声,所以只有三声:

    平平入去平、平平上入平

    第4句,第8句,没有太刻意用四声,主要是第一个用字平声(可平可仄):

    平上去平平,平去入平平

    这首诗可以注意一下,从四声的角度来看,诗人极尽了四声的变化,没有一句的句式是完全相同的。

    三、避免同仄声连用:龃龉病

    五言近体诗句,作到一句之中四声俱全,自然有些难度,也太刻意,所以大多数诗人并没有如此讲究。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 尽量避免仄声字同声连用,即避免以下三种:

    上上、去去、入入。

    大家看看杜审言的八句诗,没有一处出现以上三种情况。

    这种避免,并非后人无事生非,唐朝的诗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日本遣唐僧人空海的《文镜秘府论》中,称之为:龃龉病。

    空海说唐朝人崔融《唐朝新定诗格》、元兢《诗脑髓》中曾经提到:

    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

    《文镜秘府论》举例解释道:

    古今才子多不晓。如:〔晨风惊叠树,晓月落危峰。〕 〔月〕次〔落〕,同入声。如〔雾生极野碧,日下远山红。〕〔下〕次〔远〕,同上 声。

    不过,很多固定搭配的词,无法避免,所以不必可以讲究。例如:芍药、苜蓿,双入声;薜荔,双去声;菡萏,双上声...

    四、避上尾

    近体诗作到一句之中,四声俱全有难度,也不必如此苛求,但是有一个地方一定要注意。

    就是白脚避免同声,最好四声递用。朱彝尊就评价杜甫的近体诗说:

    老杜律诗单句句脚必上去入俱全。

    单句就是上联(出句),句脚即白脚,不押韵的尾字。例如这首《李监宅》:

    尚觉王孙贵,去声

    豪家意颇浓。

    屏开金孔雀,入声

    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上声

    谁看异味重。

    门阑多喜色,入声

    女婿近乘龙。

    第一句押韵的五律,例如《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平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入

    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上

    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的单数句,平上去入四声都有了。

    注:上尾,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即1、3、5、7句,如果有连续的白脚同声即上尾。

    结束语

    除了作诗,填词时也要注意这一点,龙榆生先生《词学十讲》引用明人王骥德《方诸馆曲律》 :

    四声者,平、上、去、入也。平谓之平,上、去、入总谓之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阴、阳;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则曰拗嗓。 《曲律》卷二《论平仄》

    两个仄声的同声还不算什么,但是尽量避免三个仄声同声(三连入、三连去、三连上)。

    另外,仄声连续同声,在科举不算违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作诗,还是要注意这些细节的。

    @老街味道

    词的语法与近体诗相似,但是一字豆却不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这首诗有个小秘密:四声俱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rw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