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雌雄
雄,借喻为高强者;雌,借喻为柔弱者。“雌雄”或“雄雌”,引申为胜负和高下。
《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Pí〕(疲)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我宁斗智,不能斗力。’”
这是楚汉战争末期的亊。 那时,两军相持,长期不决。双方从军作战的壮丁都非常艰苦,参加运粮的老弱也都疲惫不堪。楚霸王项羽便向汉王刘邦提出:“天下扰攘不安已经多年,其实只不过是为了我们两人罢了。我愿意同你单独拼一下,定个髙低胜败,别再让 天下百姓老老少少都为我们两人白白吃苦了!”汉王含笑拒绝,答道: “我宁愿和你斗智,不能和你斗力。”
这里,项羽所说的“决雌雄”,即后来的成语“一决雌雄”或“决一雌雄”,就是决一胜负、比个髙下的意思。
《元曲选》元人高文秀的《谇范叔》作“决雌雄”。谇〔suì〕,责骂;范叔,即范雎〔jū〕。杂剧《谇范叔》,又名《须贾〔gǔ〕谇范雎》。
此剧开头写魏国中大夫须贾,奉命出使齐国,交涉领回在齐为质的魏公子申。须贾自知没有口才,便请范雎随行。范雎倒颇自信,临行唱道,离魏国,到临淄〔Zī〕,凭喉舌,决雄雎,……管成就这公事。”(临淄,齐都,在今山东淄博市)
不过,作为成语,一般都作“一决雌雄”,没有人说作“一决雄雌”的。
《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袁绍被曹操以“十面埋伏”之计,杀得大败奔逃。“绍口吐鲜血不止,叹曰:‘吾自历战数十场,不怠今日狼狈至此!此天丧吾也!汝等各回本州,誓与曹贼一决雌雄!’”
一败涂地
汉高祖刘邦,在秦末时,本是沛县(今属江苏省)泗水地方的一个“亭长”。那时,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反抗暴秦 的统治,农民领袖陈胜,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发动了起义。刘邦这时也在芒、砀二山间(江苏沛县和砀山县附近)的山泽中,组织武装,准备起事。
沛县县令,见局势不稳,恐怕于己不利,同时听部下萧何、曹参等人说,刘邦在群众中很有威信,便叫人去把刘邦请来。可是,当县令得悉刘邦带着近百人马而来,又觉害怕,便下令紧闭城门,不让入城。刘邦写了一封给城中父老的信,绑在箭上,射进城去。信中鼓励群众,响应起义。群众果然齐心响应,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并且请他做沛县县令。
据《史记•髙祖本纪》载:当时刘邦入城,群众拥戴他为领袖,他曾谦让了一番,说:各处反秦,形势十分紧迫,领袖人选,必须慎重选择。“今置将不善,则一败涂地(现在如果选择领袖不妥,一朝破败,就要不可收拾)!”
“一败涂地”,按唐朝司马贞的注释是,“一朝破败,使肝脑涂地。” “肝脑涂地”,本形容死亡的惨烈。例如《汉书•蒯通传》《“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中野,不可胜数。”又例如《越绝书•内传》:“越王谓子贡曰:‘士民流离,肝脑涂地’’”这句话也用来表示自愿尽忠而壮烈牺牲,例如《汉书•苏武传》:“苏武曰:‘武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yuè〕汤镬(都是 古代酷刑的刑具),诚甘乐之。”
不过,现在我们通常所谓的“一败涂地”,却并不包含“肝脑涂地”的意思,它只形容彻底的失败,一败而不堪收拾。
先声后实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平定魏、代两地以后,随即东下击赵。在井陉〔xíng〕一仗,大败赵军,杀死了赵将陈馀,活捉了赵王歇,广武君李左车同时被俘。
李左车是赵军中很有才能的谋士,韩信早就敬佩,因此亲解其缚,待如上宾。这时,韩信准备继续作战,北上攻燕,东进伐齐。便向李左车征求意见,请供计策。
李左车谦让一番之后,说,“目前看来,不如暂时按兵不动。首先应在赵地进行安抚工作,以稳定民心;同时,一面佯作对燕进军的姿态,一面派出长于口才的辩士,带着劝降书,赴燕解说利害关系,并宣扬我们的优势,燕王必不敢不顺从。燕既顺从,再去劝齐归降,齐必从风而服。如此,则大事就不难办成。——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用兵本有先用声势而后继之以实力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成语“先声后实”,就是从“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这句话而产生的。指先以声威瓦解敌人的士气,然后再凭实力取胜。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魏将邓艾致晋公司马昭书:“臣艾切谓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此席卷之时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