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707004/81001d26171ab3fd.png)
10 唐诗的时空①
今天,我们来聊聊“唐诗的时空”。
所谓“时空”,即“时间和空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于其间,它和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里,具体来说,就是从先秦汉魏以来的这些诗歌里,“时空”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以“时空”作为描写背景、描写对象的诗作,所在多有。到了唐代,唐诗对“时空”的表现那就更为突出了。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在古代的优秀诗篇中,孤立描写时空的作品,是比较少的。诗歌的创作者们大多是把时间和空间作为人们活动的一个场所,以及和人的生命运动比照的对象而存在的。
在描写“时空”时,诗作者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的生命意识。这样的一种生命意识,用唐人王勃在其《滕王阁序》里的话来说,就是“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如果用别的诗人的话来说,或许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里那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所以在唐诗里,这种“时空”的表现,和“人生”“命运”是紧密关联的。
今天我想重点来聊聊“唐诗中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表现”。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将把“时间”和“空间”这样两个原本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元素,稍稍分离开来,一个一个地作介绍。
先来看看唐诗中的“空间表现”。在唐诗中表现“空间”的诗篇是很多的。但是这当中的大多数,特别是初唐、盛唐时期的这些诗作,往往用一种非常阔大的空间景观,来拉大物理空间的距离,从而造成一种宏阔壮美的诗歌背景。他们常用以下这样一些词语,如:千里、万里、长江、黄河、高大、大漠……
比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比如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比如李白的《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样一种“用特定词汇来表现宏大的空间场景”的做法,在初、盛唐的诗作中,是比较常见的。
我们再来看杜牧的这首《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写得很好。但后人读到此诗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疑问。比如明代的杨慎在读此诗时就提出质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那么假如我们把它改一下,改成“百里”甚至于“十里”,会不会觉得这首诗的意境会更好一些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不管怎么改,都不可能再有“千里”这样宏远阔大的意境了。此其一。
其二,作者在江南,他看到的是江南整片的“莺啼绿映红”的景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联想到,在“同样的江南,同样的春天”的情况下,千里之外的景色,是否也应该是“莺啼绿映红”?作者的这种“由一个环境推而及于其他环境”的做法,这是一种典型的“艺术的真实再现”。如果非得让艺术符合所见的真实场景,就会使得“艺术的意义大大地缩减了”。这肯定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
进一步来看,诗的后边继写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如果改为“十里莺啼”,那这“十里”间如何展现这“四百八十寺”的壮美?
所以从这么一些方面来看,杜牧在诗里写的“江南春色”,用“千里莺啼”来表现,个人以为,这样做无疑是非常到位、最合适不过的一种空间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