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对夜晚有着天生的恐惧。
中学以前,我对夜晚总是带有深层的恐惧。乡下的夜晚这种感受愈加强烈。初中时写过一首小诗,内容关于夜晚和一条狗,被语文老师大加赞赏,认为很有意境与趣味。长大了,对夜晚则是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想象。再后来,夜晚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甚至对夜晚有了迷恋。
夜晚的基调是黑色。黑色是一种蛊惑。不管里面是恐惧,还是诱惑,对世间万物来讲,都是一种蛊惑。一旦我们深入其中,才会发现夜晚中的黑色是令人毛骨悚然和令人上瘾的。而相对于夜晚的白天,在此刻显得无比虚假,甚至不堪一击。
在冯远征饰演的医生安嘉和身上,便兼具着这样的白天与夜晚。夜晚一面的安嘉和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令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汗毛倒竖,比观看恐怖电影带来的神经末梢刺激更让我惊惧。安嘉和每一次的歇斯底里,都让我从心底渗出一种惊慌。暴力,猜忌,妒忌,虚伪,人面兽心,衣冠禽兽,等等等等,你可以把所有不堪的词汇都用在安嘉和身上。就算如此,也不为过。所有的这一切特征,也便是安嘉和身上的夜晚。
白天的安嘉和,衣冠楚楚,举止得体,言语伟光正。在周遭所有人的眼里,安嘉和无疑是完美的化身。有着不菲的收入,有着不低的地位,甚至在其他人看来,有着令人羡慕的美丽新娘梅湘南(梅婷饰)。然而,白天总会过去,拥有夜晚一面的安嘉和也总是会到来的。
于是,所有的悲剧,宿命般的不可避免。以前是张小雅,这一次是梅湘南。而这样的人格缺陷造成的家庭惨况,又何止张小雅与梅湘南。
没错,这是2001年的国产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在剧中,冯远征贡献了惊人的演技。所以说惊人,一方面是他塑造的安嘉和宛如身边人,惊吓到了我;另一方面是作为演员的冯远征,其对角色把控的入木三分,震惊到了我。不去举例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了,我只想说,安嘉和这样的身边人,我见过不少,虽然不至于如安嘉和这么严重,但本质上并无差别。
整部剧的压抑感从头弥漫到尾,甚至在全剧尾声时的字幕出现时,导演仍然冷酷的给了王学兵饰演的安嘉睦一个悲剧收场:因公殉职。安嘉睦是全剧唯一一位浑身充满了白天的阳光和正能量的角色,这样的结局,让我不能不去想导演应该是要告诉我们:没错,这就是真相,生活就是这么残酷。
剧中有一场精神病院的戏份,安嘉和去找梅湘南,精神病院里走过一个精神病人,口中喃喃呓语重复着一句话:大白天的怎么这么黑呀。
是的,大白天的,就是这么黑!
可是,大白天的,为什么会这么黑?
因为人性之恶。如果说安嘉和是最大的恶,剧中的各色人物也多多少少的有着不同程度的小恶。比如想拍出杰出纪录片的叶斗,本有着看起来崇高理想的人物,最终在五万块钱面前选择了退让。比如车站旅店的人贩子。比如叶斗的邻居教授,表面上是个学富五车的文化界名流,实则与女学生有着不可告人的交易。比如保姆吴妈,冷血般的自以为尽责。
除此之外,梅湘南一次次的妥协,表面上是软弱,其本质也是一种错误的恶。软弱是什么呢?是对感情的误判,是对安嘉和自以为还会有的希望,甚至也是夫妻之间的不够坦诚。在一开始的剧情中,每一次梅湘南选择欲言又止的时候,我是有着些许愤怒的。当然,这是一开始给我带来的感受,因为二人之间太不坦诚,明明可以说清楚的事,却在一次次自以为是为对方的考虑中欲言又止。这样的家庭,矛盾总会爆发的。
夫妻间,不管是生活,还是精神,如果不能共享,这样的婚姻,在我看来,是没有意义的。
一直以来,很多影视作品给我们带来一种价值观,就是夫妻之间需要秘密,要相互体谅,尽量不让自己的烦心事影响到对方。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有爱的夫妻。对这样的价值观,我一直是怀疑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某种程度上就揭示了这样的一种假象。为对方考虑,这没错,是正常的世俗价值。打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好孩子长大了要做好事做好人。于是,我们隐忍。慢慢的,隐忍成了软弱。再后来,软弱成为习惯。悲剧便来了。
这是梅湘南们悲惨一生的本源。
至于安嘉和,他的本性就是大恶,不需要指责,只需要教训(不是教育)和制裁。所以,对于安嘉和的结局我是很难以接受的。当然,这是所有影视作品的通病,即使是罪大恶极,最后时刻到来的时候总会莫名其妙看似合理的幡然醒悟。QNMD,这样的人怎么能醒悟呢?我是不信的,打死我也不信!
给《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打一个分的话,我给7分。7分分别给剧中各类人物的表演,以及这部剧如此深刻和令人寒冷的主题。
而所以不能给更高分,是因为剧作上有着太多的巧合。虽然“无巧不成书”,但不是如此不合理的巧合。偌大的深圳,偌大的福州,怎么就一个个轻易的遇到了?没错,这是情节需要,但,这是不严谨的,是编剧的随心所欲。影视剧情,需要巧合,但是是要基于合理的基础之上的。比如《缺席的人》,各种巧合事件导致了主角最终的走向,但科恩兄弟从不会容许剧本里出现不合理的巧合,一切都是至少看起来是合理的。
当然,这样比较,一些人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事实上,真的不公平吗?不是,这是想要做出好作品的基础,是作为每个电影人都要有的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