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看起来不年轻了,但是穿着打扮格外讲究,表情冷淡。
他们拿着手机、夹着笔记本电脑、单肩背着一个双肩背包,手上还拿一本很厚的书,当然这本书必须是弗洛伊德或者荣格的,再不济也是松下幸之助或者任正非的。
走进咖啡厅点一杯美式,挑一个角落位置,打开电脑、摊开书、给手机充上电,然后翻开书,每十分钟看一次手机,每五分钟焦虑地敲击一会儿键盘。
在每一个5A写字楼大堂里,或者在市中心繁华区域的大型商场里,这些人躲进咖啡厅,企图让自己的灵魂游荡在书里,寄希望于这种方式,让自己看起来更有深度,进而扭转已经积攒过多的负面情绪。
事实上,这种架势的读书,十之八九没有屁用。
我们管这种“假装读书”的行为叫“装相”、“装文化人”,而美国作家保罗·福赛尔在他写的《恶俗》这本书中,告诉我们:类似这种“假装读书”的行为,叫“恶俗”。
01 “恶俗”是什么?
在汉语言体系中,“恶俗”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不良的风俗、陋俗,像是天价彩礼、婚礼闹伴娘之类的;另一种就是《恶俗》里所说:恶俗就是弄虚作假,将本来糟糕的东西装扮成优雅、精致、富于品位、有价值和符合时尚。
这本书的作者保罗·福赛尔是作家、文艺批评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荣休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他在书中通过“恶俗的日常事务”、“恶俗的大众传媒”、“恶俗的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全方位抨击了美国的恶俗现象。而在这本书修订的第三版中,我们已经发现,中国式的翻版越来越多。
02 名人的“恶俗”超出你的想象
2021年2月24日,脱口秀演员李诞在自己的微博上发了一条内衣广告,称这是“一个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的装备”。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此开出近一百万的罚单。
该事件爆发后,官媒下场批评“玩梗须有边界”、“这些个动机不良的广告,内核是倨傲、本质是猥琐”。如果套用《恶俗》一书中对恶俗广告和恶俗演员的定义,毫无疑问,这种一边赚女性的钱、一边又歧视女性,以及公众人物毫无顾忌的行为,就是“恶俗”。
这让我想起另一些经历:早些年喜欢去影院看电影,总是会选择一些“大制作广告”的影片,但是看完后,遗憾和后悔的居多。看过《恶俗》这本书,了解到娱乐业最易滋生恶俗行为的环节,就是宣传。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的娱乐圈有非常多的低能模仿型演员,他/她们除了一张冰块脸和会瞪大眼睛笑,几乎没有任何演戏技巧,以致于“只有猛烈的宣传才能拯救他们”。努力掩饰和装腔作势的广告层出不穷,让观众在期待与失望中,反复加深对恶俗的体验和理解。
03 重口味的生活,让体温直降37°
直播刚开始的时候,看过一些匪夷所思的内容:活吞蛇肉老鼠肉、10秒钟灌进一瓶二锅头、吃灯泡吃鼻屎吃脚皮……这种节目的直播间里,人一般都很多。赤裸裸的重口味,当时甚至觉得恶俗都不足以形容。
然而,这些令人恶心反胃的重口味,你可以拒绝可以屏蔽,可你却躲不开那些披着高雅外衣的恶俗。
这些年流行的古风歌,有的歌词乍一看通俗易懂、辞藻优美,可是放在一起你却不懂了:唐朝的诗人呼唤明朝的花魁、楚汉的大将做了五代的诸侯、花间派的缠绵居然演绎了稷下学宫的浪漫……他们管这叫文化的穿越。
明明是谈情说爱,非得说“你的笑像恶犬,撞乱了我心弦”。求而不得的时候非得说“来世你渡我,可愿?”
在《恶俗》这本书里,像这种披着高雅、文化外衣的糟糕行为,被作者毫不留情得一一列出,详细剖析,甚至在从第144页开始的“恶俗语言”这一章节里,你可以直接找到平时经常遇上的体面说法,以及它们的背后是怎样的真实和不堪。
读完《恶俗》这本书,还可以对照林语堂先生写的《今人的十大恶俗》一文,最后你或许会有这种感触:《恶俗》不是“爽文”合集,保罗·福赛尔对恶俗社会现象和恶俗行为的冷嘲热讽,是在用悲天悯人的关怀,告诉你不要被裹挟进现代文明的愚蠢中,“假装读书”这种做派,装不下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