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收获
秉烛夜赏海棠花

秉烛夜赏海棠花

作者: 如一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4-13 15:39 被阅读55次

    苏轼一生,失意的时候多,好在脑袋聪明,能从不如意的状况中领悟出一些人生至理,从而把自己从灰心中拯救出来。比较典型的是这段文字: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唯有高智商的人才能借助这样的思考而化解人生的措意,相视一笑泯恩仇。

    虽然如此,谁不希望自己春风得意,谁不希望得到朝廷的赏识与重用,这不仅仅是为了所谓的名声,而是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从而获得尊严,感受人生的意义。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苏轼一生是这句话最好的写照,屡屡被贬,越贬越远,虽然道理上能通达,但心理情感上又怎能快意?

    人为什么喜欢花?

    因为花的绽放给人以惊艳,人若活成这样,夫复何求!

    那久在低迷情绪中的文人,自然尤其喜爱花,尤其是绽放的花。

    苏轼写有一首《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开花比较早,花朵旁还绽有嫩叶,绝对的生机勃勃。东风是春的特征,微风轻拂,海棠花泛着耀眼的光芒。为什么有这种感觉?你想啊,心情沉郁的苏轼,看到这一树的鲜花和嫩叶,眼前一亮,心中的阴霾一下子荡涤得干干净净,这是一种对心灵的强烈撞击,低迷的心境需要美好事物来冲击,这种冲击也是人内在的追求,两股力量交汇在一起,激情四射。生命是不甘于寂寞的,生命总是要寻求新的事物,并在新事物中把自己点亮,生命之为生命,核心就是这种颠扑不灭的生机。于是心境不佳的苏轼被这勃勃的生机震到了,眼前满树的海棠花泛起了“崇光”!崇者,大也,高也,盛也!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宏大的视觉盛宴!

    不要以为苏轼豁达,就总是乐呵呵的。有人对苏轼的画像进行考据,发现苏轼最常有的神态是忧郁,甚至不是平静。屡屡受挫的人怎么可能总是满怀豪情?另外,只有内心郁结的人才能反向写出充满豪情的诗句,真正春风得意的人,往往没有感受,只是沉在物欲里。苏轼的豁达是理性的通达,不是日常神情的豪迈,理性只是人的一部分,人还是一个有情物,有丰富的情感,有无限的潜意识,理性可以理解世界,但情绪总属于肉身,而生命就寄居在这肉身里。

    泛着崇光的海棠就那么鲜艳的开着,树下的失意文人就这么痴痴的看着,多希望自己就是这海棠花呀,自在舒展的绽放,香气四溢!

    诗人就这样看着花色,闻着花香,体验着,感受着,不知觉间暮色四合,月影偏移,正是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海棠,可偏偏被楼廊遮住。不,不要这样,美丽的海棠不能隐没在黑暗中,这是对美好事物的扼杀。且点高烛照花影,莫让鲜花黑暗中。之所以以拟人的手法挽留海棠,担心海棠随夜色睡去,其实是希望自己也如灿烂的海棠这样绽放着,不凋谢,不入夜。

    这是落魄文人或者说不得志的有为人士的心境啊,那些官场通达的人,那些身居要位的人,受人景仰,踌躇满志,不会意识到绽放,因为他自己就绽放着,正如水中的鱼儿不知道水。

    文人的诗作,景物即人,景语是情语。单单那一树花,只是一外物,花开花落,日升月落,都是自然,与我何干?但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会彼此呼应,即使物不慕人,但人睹物生情,其情与所思所想所经所历息息相关。人生不如意,且让美海棠振奋精神,路正长,命还在,且向前行。

    �Z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秉烛夜赏海棠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zl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