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仁德,那礼还对他有什么意思呢? 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仁德,那乐还对他有什么意思呢?”
人如果不仁,没有仁爱之心,那人心都亡了,礼有什么意义?乐又有什么意义?
仁,是发自内心的爱,是心中的一份真情厚意。这真情厚意,敬之以仪式文辞,就是礼;和之以音乐舞蹈,就是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仪之邦,必有敬意;和谐社会,必有舞乐。
我爱一个人,或爱一个国家,便自然以礼节仪式来致敬,唱出心中的歌来抒发。如果心中并没有爱,嘴上唱得再好听,又能怎么呢?
比如此时大家一起参加公司活动。活动期间必有礼乐,礼乐的背后,必有敬意,有爱心,有仁义。公司是否仁义,同事们是否相互亲爱,就都在礼乐之中了。你心里要真装着别人,否则礼节、舞乐都是虚伪,没有意义了。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仁德,像季氏那样,僭越天子之礼,滥用天子之乐,那礼乐对他还有什么意思呢?再说文化也好,艺术也罢,都是为了道德传播,更进一步说,都是为政治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所以,一定要服从于道德和政治的前提。
如今弘扬礼乐文化,最需要的就是重视把握好仁礼关系。我们必须明白礼的灵魂在于仁。在孔子儒家那里,礼和仁的关系,仁是礼的内在本质,礼是来彰显仁德的。如果没有仁,礼就会流于形式;因此仁是关键、基础、根本的。如果说仁是内是本,那么礼就是外是形。诚如王阳明所说:“故仁也者,礼之体也……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一而非仁也,无一而非性也……”仁德是所有礼的本体,忽视了仁德,礼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礼所要求的敬、谦、让,就成为了人性虚伪的表演。
失去了仁德,失去了诚敬,礼乐也失去了庄严,沦为一种令人生厌的形式过场。如此一来,越是行礼如仪,越是令人厌憎。我们经常批评的那种“形式化”,不就是因为这样的形式是缺乏真诚的吗?本来,礼是陶冶人的性情,是“成人之道”,这样一来,礼反而成为束缚人性正常发展的桎梏,岂不悲乎!
今天学习了仁德是礼乐的前提。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