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有一个解说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登上大家之堂,一诺千应,辉煌无比,但是在前进的路上却是屡屡受挫。
这个梦源于对评书的喜爱,小时候接受信息很单一,唯一的小喇叭极受我的青睐,从评书开讲的一刻起,我便屏息凝神,洗耳恭听,生怕漏过一个小小的细节。《岳飞传》《呼家将》《三国演义》等成为百听不厌的节目,高低多变的腔调,惟妙惟肖的演绎,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偏偏我学习不上心,整天跑东蹿西,舞枪弄棒,知识没有学多少,祸事倒是找了一大堆,给父母找了不少麻烦。尤其是语文,声母韵母没有掌握好,语音经常不错,还写了很多的白字,被老师注意上了,背了一个“白字先生”的绰号,便愈发的对语文课不感冒,甚至是深恶痛绝,成绩也就拉了后腿。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第一年没有考上乡里的重点初中,复习了一年,便又再续前缘,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教语文的是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写字龙飞凤舞,一口普通话标准流畅,讲起课来很有感染力,铿锵处大江东去,婉约处泉水凝噎,我便喜欢上了他的做派,喜欢上了他的强调,喜欢上了语文课,一招一式都看在眼里,一腔一调都记在心上,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永恒的真理。
初二的时候,班主任换了,语文老师也换了,是C老师,他知识渊博,好咬文嚼字,戴上眼镜,俨然一个老学究。讲课全然就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气氛沉闷,了无生机,提不起任何的兴趣。我的语文成绩就直线下降,考学的时候勉强及格,已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到了师范,有幸遇到了温老师,一个非常开明、有着无限人情味的文选老师。深厚的男中音绕梁三日,余音袅袅,不绝于耳;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浑厚清晰;加选的古诗文,篇篇美文,句句经典,让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温老师经常抽学生们读文章,尤其是分角色的文章,他都要充分的去训练我们,这大概就是“以读代讲”吧!充分的去触摸文本,深入课文的字词句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一样动作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温老师真是技高一筹,我们受益良多。
普通话测试,是师范必选的一个项目,家乡人前鼻音后鼻音分不清楚,我初中小学的语文基础也不太好,再加上家境影响心理方面的因素,在第一学期的普通话测试中,我名落孙山,实在是黯然伤神的事情。
整个师范里,我就是一朵很不起眼的小浪花,随波逐流,除了温老师把我的作文评为范文,说我读得好之外,便再难有欣喜的丝丝涟漪了。我就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师范毕业后,直到1999年要考试普通话,被逼无奈,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把在师范都没有分清楚的前后鼻音才分了个清楚,普通话考了个二级甲等,也算是“读有所成”吧!
转折是在2016年,建成了永和希望小学,组建了诵读团队,开始了诵读旅程,纵便如此,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个样子给老师们看看,从来没有想过会读成什么样子,说白了,就是一个姿态。就这样得过且过的六年间,不咸不淡的走着。
忽然有一天,大家说我的声音有磁性,可以雕也,我便“老夫聊发少年狂”,只要有空闲时间,酒全都用在了诵读上,而且定位在“解说”中。两三个月下来,竟然读了四百多篇,数量惊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网上一片赞美之声,赞誉评论之词纷至沓来。
总的感觉就是读一定要读好,不能出现错别字,字音一定要读正确,气息要平稳,心绪要稳定,这样才会读好文章。
这条路注定很长,只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就会有灿烂辉煌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