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肉身,就注定要承受与生俱来的千般惊扰。
面对这惊扰带来的诸多烦恼,我们若俯下身来,细细品味,自然就会发现,一切都是个人成长的问题。忧伤的背后是弱小,愤怒则是无能的表象,如何更好更快地成长才是人生最核心的命题。
对于这个命题,瑞达里奥在《原则》一书中提出了1个公式:
痛苦+反思=成长
痛苦,很容易理解,成长,也不用过多解释,这个公式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反思,正确的反思带来成长,不正确的反思很有可能会放大痛苦。
我想,或多或少,每一个人都做过反思,但,很少有人会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反思的姿势对吗?
通常情况下,我们反思的姿势是这样的:
1、一周结束,我们会思考一下都做了什么?
这不叫反思,这叫总结。
2、一周结束,我们做了什么?效果如何?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效果?
注重探索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叫反思,然而,这并不是最优秀的反思。
3、我们采取了行动A,然后带来了结果B,仅仅思考A导致B的原因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当初会选择行动A?
这就涉及到“反思”的本质,所谓反思,就是对思之再思。第一个“思”指的是我们原本的思考,第二个思是对原本思考过程的思考,所以叫“再思”。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行动A?是随机的,还是有一定的方法论?这个过程就是“再思”。只有这样的反思才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决策过程,才能让我们不断升级自己的思考系统,在我们下一次需要决策时,我们能够更加稳定和自信。
4、然而,以上的反思都是在回头看,虽然事后诸葛亮也是有价值的,但木已成舟,好坏皆成定局。
其实,反思是可以在行动中进行的。
领导力大师海菲兹提倡一种“看台视角”,我们行动的时候,就像是运动员在球场上一样,置身其中,面对的是对手和队友,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比赛的整体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看台视角”,假想自己走上看台,用第三视角审视自己,这样一来,不仅看得更清楚,重要的是反思的结果会以最快的速度作用于行动。这就是行动中的反思。
反思是工具和手段,行动改良后带来的成长才是最终目的。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思考事情时有两句口头禅:
1、这样行吗?
2、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第一句是思,第二句是再思,而且,这是典型的事前反思。
回头看的反思往往会有遗憾,行动中的反思虽然便捷高效,但操作的难度很大,事前反思是很好的选择。
那么,如何做好事前反思呢?
既然我们反思的目的是避免失败,那么,方法就是预演失败。
比如,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我们以预演失败的方式来反思,我们会问自己:
1、我将会以什么样的状态和方式来应对这场考试?
2、什么因素可能导致我的失败?什么因素可能给我带来成功?
3、如何能够最大化的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如何最大化有利因素的影响?
反思结束,走上考场,以反思后的成果自信地应对考试。
当然,人生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在考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行动中的反思,以监考老师或是任课老师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有一位同学在分享自己的考试经验时说,我在遇到难题时,就会回想老师讲题时的状态,并假想,如果是老师来做这道题,他会如何做呢?
考试结束后,尘埃落定,我们可以再平心静气地来一个事后反思,多维度的反思必然带来更加有效的成长。
看完文章,不由得想问一句:你以前反思的姿势对吗?现在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反思方式呢?
最后,期待你在多维度的反思中更好更快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