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什么时候在用互联网?
在电脑上浏览网页,打游戏,或者手机上刷微信,也许就是人们能想到的两个最主要的使用互联网的场景。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互联网已无处不在,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做了一次互联网生存,结果以失败告终。前两年人们又做了一次试验,叫做无网生存,结果也是不言而喻,以失败告终。
在十多年间,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方方面面,每个人被牢牢的捆绑这张网上,没有一个人能挣脱它独立生存。
人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这张网也把人欲缚欲紧,所以前些年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会引起一片喝彩。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挣脱网络束缚的想法是有的,但没有挣脱网络束缚的勇气,毕竟裸奔的后果,并不是每个人能承担得起的。
不想做饭了,叫个外卖小哥,饿不着;出门有天网罩着,跑不丢;开上车有GPS领着,迷不了路;比起诗和远方来,这个活法尽管有些苟且,不过这苟且的生活有点像温柔乡,舒适而让人迷醉,让身在其中的人不愿醒来。
在黑客帝国中,莫非拿着一红一蓝两颗药丸问尼奥:“你要回到现实?还得回到母体?”
如果现实中真的有那两颗药丸,要我们选,我们会做什么选择呢?还是干脆放弃选择的权利,洗洗睡吧!
阅读与互联网
互联网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什么?
以前我们阅读,要通过书籍这种媒介。是有一定的门槛的。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电脑的普及。智能手机连接了大多数的人。这个门槛可以说是消失了。如果想阅读,人可以毫不费力在网上,手机中找到各种需要的图书资料。便捷的阅读方式,方便的要命,对一个嗜读如命的人来说。活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就像木匠进了山。龙王也入了海。整天浸泡在极乐的世界里。就连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文字的味道。
网络快捷阅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注意力缺失的困扰。在这个碎片阅读的时代,我们像一只蝴蝶,总是忙碌的从一个知识点飞下另一个知识点。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思考,而注意力的集中度与思维的深度紧密相关,当我们逐渐适应互联网的思考环境的时候,我们的想法会不会变得很肤浅?
在互联网的阅读中,我们是得到更多?还是失去更多?
我们在使用工具的时候,工具也在异化我们,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工具,我们在利用互联网重塑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互联网生活也在塑造着我们。
张小龙说:“微信就是一个工具,用完即走。”
罗胖说:“微信是用不完的。”
微信不仅好用,而且还用不完,他不仅一个工具,它更像我们身体衍生出一个器官,和我们身体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一直在提醒自己,避免自己陷入锤子工具思维,但此时锤子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许我们本身就是个锤子,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