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拜读了李砍柴院长的文章,我仿佛能跟着他的视觉,看见了落在檐角的跳跃的阳光,仿佛穿越了千年看世事的变化。明白了古人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天地面前,在光阴里人的渺小仿佛是一颗蝼蚁。人类有脆弱有坚强,有善良有残暴,在光阴面前毫不保留的展现出来。
什么是好的文章?什么是好书?其实答案就在对读者的启发和思考里。就像李砍柴的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人类的渺小和伟大。就是这个坚强而又脆弱的矛盾的字眼,成就了人类历史,生命本该就是有悖论的。
无论是听易中天《品三国》,还是听王立群教授读《史记》,读的是历史的人物故事,品的是人物形象,看到的仍然是人性。无论是2000年前还是两年千年后的今天,人性仍然在主导着事变时宜。
无论是看文章,还是易中天和王立群品读历史中的人物故事,通过人性看今天,透过人心态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角色,而人性也往往是我在读故事和读书的过程中忽略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忽略的。
今年读了150多本书,这150多本书带给我的是什么样的意义呢?因为书评并不叫完全的书评,更简单的说是摘抄。因为我的文字里少了故事素材,少了更抽象的概括与总结,少了自己的看法与思考。别人是透过书里的故事,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想到了更广阔的素材,而我的文字仍然沉浸在书里的水平,抽离不出来,完全是一种读者思维。没有扩展,也没有信息增量,更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
虽然是这样,但是我仍然从读书中获得了很多东西,第一是丰富了我读书的种类,扩大了读书的视野,因为有些书如果让我自己去选,我可能不会去选他。第二锻炼了我的阅读速度,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完,所以不能磨蹭。第三,儿子也从我的书中扩大了读书的视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