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想要去做一件特别想做的事情时,经常会受到身边的亲人或朋友的质疑或反对。
比如说:“这个不太靠谱,你还是不要去做,你不要上当被骗了哦”;“你这个想法风险太大,还是安安稳稳地过好目前的日子得了,万一以后……”诸如此类。
他们会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劝说,会跟你预测未来很多的困难。
每一句话,都貌似实实在在,充分显示他们多年来的生活经验,绝对可靠,绝对不会害你,是为了你好。
面对“受挫感”,我们该怎么办?当你接受到这些“良言”时,你会有什么感受,又会怎么对待呢?
这让自己想到了育儿,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比如,通常幼儿都喜欢玩水、玩泥土或者在路上捡树叶、小木棍、小石头,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面对这种情况,经常会听到家长跟孩子说:“我们不玩这个,这太脏了,不好玩,我们还是去别的地方玩吧。”
顺手一把抱住孩子就走,无论这个孩子多么想留在这里玩耍,拼命地哭闹和挣脱,都无济于事。这个画面,我想很多人都曾见过。
当时,那个孩子心里会有多少的不甘,会有多少的委屈,会有多少的不舍呢?只因为他们年龄还太小,无法与家长抗争。
家长在养育孩子时,经常会无意识地把自己脑中的既定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认为这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听话就可以了。
其实,家长又怎么知道孩子去玩水、玩泥土,或者在路上捡树叶、小木棍不好玩呢?或许这些活动家长在自己的童年也未曾体验过,就如此断定,是否就草率了些呢。
只要孩子在安全的边界内,衣服弄湿或弄脏了,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及时帮他换洗就好了。
换洗衣裤虽然有些麻烦,但相对于孩子在童年的天性发展来说,家长这样的做法,只会一次次扼杀孩子对这个世界探索的兴趣,少了很多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乐趣。
面对“受挫感”,我们该怎么办?在成人的世界亦是如此,当遇到反对的声音时,我们同样会感到失落,不舒服。这些声音会削弱你的自信,会让你犹豫,会让你徘徊……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记得复旦大学一位哲学系的美女教授陈果讲过,大致内容是:只要你不违法法律、不影响环境、不影响他人,那么你是自由的,想做什么都可以。
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后自己做决定。当然,对应的风险和结果能自担即可。
有本书叫《乌合之众》,看过这本书,你会明白原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心里害怕被孤立,不被认同,希望同类化的想法会让我们做出多少从众而不明智的事情,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能力有多么的可贵。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经历不同,更多还是思维上的差异。所以,如果听到这些声音,大可以一笑置之,相信自己。
哪怕最终结果不尽人意,也大可以当作是一次试错的机会,一次经验的积累,一次人生的体验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之前曾看到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在育儿的方面的想法和做法都值得借鉴。
他有个儿子从小到大,各门功课成绩都非常优秀,是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当他儿子长大到十五六岁时,小伙子突然间迷上了武术,非要去上武术类学院,不要去上高校了。
这对很多父母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一贯以来成绩都很好,怎么能让他去呢,这不是害了孩子吗?如果说孩子不懂事,作为家长还能一样糊涂吗?
他的父亲想了想下,慎重地和儿子谈了下,确认儿子一心去武术学院的想法坚定不移。
面对“受挫感”,我们该怎么办?父亲知道,这时正值儿子青春叛逆期,你越反对,他越想去,而且还特别容易影响亲子关系。
所以,父亲同意了,只是提出要求,无论那个学校如何,儿子都不能放弃学习英语,学习其他文化课。父亲能同意,儿子当然也欢喜,自然答应了父亲的条件。
儿子去武术学院上了一个多月以后,有一天,他突然跟父亲提出,他不要再上了武术学院了,他想回到普通院校继续学习深造。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儿子进去以后,才发现虽然圆了他的武术梦,但周围同学的学习成绩普遍都不理想,他不想再在这个环境氛围下学习了。
本来儿子能想通是好事,马上回来就得了。可是父亲却说:真是如此,也请你把这学期学完再回。你不能想去就去,想回就回,这也太容易了,你得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儿子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学期结束就回来继续学习,并且这事以后,再也没有提出其他想法,学习程度比之前还认真努力,亲子关系一如既往的和谐。
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很有智慧的父亲,能做到真正地尊重孩子的想法。哪怕自己内心不认可,也能做到不打压,不让儿子产生“受挫感”和负面情绪。
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有自知的一面。很多事情无需旁人唠叨多言,心里慢慢都会明白。
那么遇到挫折,依然能坚持自己的例子,在我们周围也比比皆是。
比如电动汽车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更是驳众人眼光,尝试自制火箭,想在不久未来把我们人类从地球运送到火星。
他面对四面八方的压力,甚至一度几乎精神崩溃,但从未放弃过。
2018年2月7日4点45分,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并成功完成两枚一级助推火箭的完整回收。
面对“受挫感”,我们该怎么办?还有,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当年创办英语培训机构时,自己亲手带动家人一次次外出张贴通知,曾也遇到多少人怀疑的目光,但最终一步步的努力,成就了现在的新东方上市公司。
面对不同的声音,我们的内心要能多一份笃定,拥有乐观的心态,凡事看到积极的一面。
反之,当遇到别人争求我们的意见时,在安全的边界内,我们可以不认同、不支持,但至少可以做到不打击,多鼓励,不要让别人产生“受挫感”。
因为,我们不是别人,永远也无法替代别人,去感知他们的世界。
不打击,多鼓励。那么慢慢地,在黑暗中我们就能看到一点光亮,在迷茫中看到一丝希望,在前进中看到一种力量。
未来,必定会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