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们在选择自己的个人咨询师、团体带领者和督导师时,也会遇到关于如何选择的问题。
实际上,如何选择更多地是看你个人的一个需要和你是否具备达成这样一个需要的资源。比如在一个温暖和犀利的咨询师之间你将如何选择,温暖的咨询师可能给你带去良好的咨询体验,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可能也会需要一定的犀利,在与咨询师的力量对抗中获得更多的成长。
比如,近期我要参加一个团体咨询,团体咨询前需要进行入组访谈,确定我们是否适合进入团体,在入组访谈中,面对初次见面的带领者,我选择以真实的态度来回应所有提问,这也是我一贯的原则,要么沉默要么说真话。
首次入组访谈有些地方我是非常受伤的,但是,我与以前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就是我可以忍受“受伤”,因为我能够看见带领团体的老师专业是比较过硬的,只是ta的访谈风格过于犀利,我的力量相较于这位老师是弱的。使一个人“受伤”的方式未必是指责、评价或贬低,在心理行业还可能是“解释”,有的时候即便“解释”是犀利而准确的,但没把握住时机的“解释”,有点像拿小刀在人伤口上再补一刀。这次入组访谈,我挨了不少刀,一走出那扇咨询室的门,我猜我的表情一定是僵硬且戒备的,因为丈夫担心地问:“怎么了?”
我也在思考是否要继续进入下一轮访谈,其实我心里早已有了决定,这些思考只是为了进一步确定我的决定,答案肯定是“战!”即然决定在专业上深耕下去,就只能战斗到底,团体咨询对我来说意味着我要到更大的团体里,在这个相对真实的空间里去看到自己。有时候“舒服”的咨询也未必就是好的,就好像《皇帝的新装》,当孩子戳穿真相时,给皇帝带来的感受一定不好,我们内心的“皇帝”,也就是“自恋”的部分受损时就是会带来不舒服的感受,但是认识自己往往很难一直是一个舒服的过程,因为你自己也一定有不愿让人看见甚至自己都不想看见的“不堪”一面。
今天,午休时,我趴在床上读书,读着读着就笑出来了,我的快乐就是这样,读到心坎坎上的书,就会开心,书名《抱持与解释》,书中有一段话:
“温暖常被形容为母亲的特征,类似于抱持,而解释似乎意味着背后的洞察、犀利,一种智力上的力量。没有了温暖,力量可能只有其杀伤力,只能表明治疗师打败了来访者。被分析者成为被阉割更无法长大的男孩;而只有温暖,也难以使一个男孩在竞争、对抗、厮杀中成长为男人!”
我的心尖尖上是有两盏灯的,温暖地守护者我,那么现在,我也可以去和犀利的对手掰掰手腕了。
因此,这是我的选择,当你内心并不匮乏温暖的支撑,也可以试一试与犀利的咨询师一起工作,但我想任何一个合格的咨询师都不仅仅只有“犀利”,再“犀利”也一定要有温暖支持,所以当你在咨询中备受伤害时,不妨试试告诉咨询师,看看ta能不能使用ta自身温暖的那一面,在你谈到自身的愤怒与受伤的部分时,如果ta也完全没有“温暖”到你,可能你和ta是有一些不匹配,有时咨询师并非不专业或突破了伦理,而是你和ta不匹配,多尝试多了解一些咨询师可能对你会更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