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随笔——吾手写吾心
我的学生时代之高中生活

我的学生时代之高中生活

作者: 山高人为峰1 | 来源:发表于2017-04-17 22:08 被阅读133次
    我的学生时代之高中生活

    高中三年,之于生命的岁月长河,虽然不似一滴水之于大海,但也是很短很短,并且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一个节点、一个路口。至于重要到何种程度?只知道无论时光怎么流逝,岁月如何久远,它在你我的记忆中都挥之不去,都磨灭不掉。

    一.开学的日子

    初中毕业那一年还未中考,我参加了县一高组织的选拔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县一高提前录取。

    县一高是全县最高学府,现如今也是全国名校了,去年仅清华北大就录取了15人。

    人们都说,进了县一高,上大学就如进了兜里——没跑了。全家人都很高兴,我更是如此,觉得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新的学年开始了。我手持提前录取通知书,迈入了县一高。随着校园内熙熙攘攘的人流,看着一个个陌生而青春的面孔,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

    分班的展板前,人很多,里三层外三层的。前面的人刚走,后面的人立马填补了空缺。大家都用力地掂起脚尖,努力地伸长脖子向前看着。

    我也是冲破重重阻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到前面。我一个班一个班的搜索着,终于在高一(6)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全班87人,我名字排次大致居中稍靠前。

    看来此前他人所言不虚啊,县一高云集了全县的高手,要想排在前列,不下真功夫,不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是不行哪!

    二.文理分科的选择

    二年级上学期将近结束时,学校说要进行文理分科。这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很重要,同时也是一个两难选择。

    文科理科的选择确实是让人头痛的问题。是学文还是学理,我也犹豫了一阵子,纠结了一阵子。

    语文、数学、英语是文理科的共同科目,不论学文还是学理,都是要学习的。这三科,于我来说,虽然算不上很好,但也都不差。具体学文学理,那就要看文理科的其他科目如何了。除共同科科目外,文科还要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还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其实,这些科目我也不是都差不多,没有说哪个更好,哪个更差。

    问了几个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也都是客观分析了情况,说了一个大致参考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意思就是:理科更有优势,这个优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才会有更深的体会,理科会有更多的选择,而且有的文科专业也会招收理科生,毕业以后找工作的机会也会更大。学习文科,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专业比较少,而且像医学这样的专业只招收理科生,以后就业面部较窄。

    又征求了一个已考上大学的堂哥的意见,他说,文科需要大理的背诵,当然也需要理解和想像,因而更适合记忆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强的人。而理科主要是需要理解,适应思维逻辑强,对事物比较好奇的人,当然计算量也不小,并且同样也需要背诵,但前提是要先理解。他还补充说,文科连续性要求不那么高,如果前面没有认真听的话,只要课后及时补记笔记,再认真背诵即可。而理科对知识的连续性要求则比较高,一旦没有认真听记,就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理解记忆,并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领会。

    我比较喜欢文学,古文诗词尤其是自己觉得经典名句名段,总要想方设法摘抄下来,加班加点背诵,有时也会学古人摇头晃脑地吟诵几句,得空时还会天马行空地写上一段。了解我的同学都说我是学文科的料,我自己也一度打算学文科。可又一想,身边熟悉的人都是学的理科,自己即使学了理科也不见得会比他们差?内心挣扎到现在,终于有了选择,有了答案,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理科。

    三.班主任老师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我认为,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与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也许一个学生一生的成就就是班主任的一句话引起的。

    很庆幸,高中时期我遇到了这样几位好班主任。

    一年级我遇到了幽默风趣的班主任王在金老师。

    王老师大概有50多岁,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看人时总是眯着眼,给人一种很斯文很学究的感觉。头发已经掉了不少,弯腰时头顶有些地方都能看见头皮,还稍稍有些发亮。

    王老师担的是历史课,我和其他同学都喜欢上他的课。别看王老师平时声调不高,显得斯斯文文的,可讲课时却很精神,声调也高了八度,让学生们也跟着有了精神。

    王老师上课从来不看课本,经常是把课本往讲桌一撂,尔后在黑板上写个标题 接着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王老师讲课很幽默风趣,把本来呆板索然的一个个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让我们对学习历史更加有兴趣。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自己能够这么幸运能遇到您这样幽默风趣的老师!王老师的讲课,让呆板的题目就像音符一样在跳跃,让历史一幕幕在我们脑海中重现,感觉像在穿越,如身临其境。

    王老师不但熟读史书,也熟读兵书,精通兵法。这样的结论,是从学校组织的一次春季拔河比赛中得出的。

    那次拔河比赛,为了公平起见,是分阶段组织的,一年级全阶段共有六个班参与。在这之前,全阶段班级之间比的都是文化课,是文试,我们班总评多是靠前的。而组织拔河比赛,全阶段进行武试还是第一次,各班级自然都是铆足了劲儿一争高低上下。

    比赛前,按照规定,各班都分别挑出了各自参赛的队员。从身材体格等方面,我们班的参赛队员并不占优势,因而不少人包括我们自己对能否取得取胜内心都打起了鼓,甚至想只要不垫底丢面子就行。

    王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清了清嗓子大声说:“拔河比赛比的不只是个人,更重要的是集体力量,大家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心和勇气。”接着他带领大家进行了认真的模拟演练和深入的战前动员。

    王老师组织首先给我们示范了拔河比赛的要领方法,具体就是“前腿蹬后腿弓,后面的队员顶着前面队员的脚;双手握牢绳,身体往后倾。”接着又明确了比赛时所采取的战法技巧。

    理论讲解结束后,他又亲自指挥,让参赛队员和着哨声进行了实战操练。一遍不行,重新再来,直到全体参赛队员动静听令,进退一致,形成了整体合力,真真地像一个人一样,他才喊“停”作罢。

    如果说王老师的战法演练让人不得不服的话,战前动员更加让人佩服。王老师真不愧是历史老师,战前动员从古讲到今,从敌讲到我,从集体荣誉讲到个人荣誉,讲的参赛的不参赛的男女生们一个个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动员最后,王老师突然声调提高十六度,问出震耳欲聋的一句话:“一(6)班的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随着同学们声震如天的“有!”,大家的热情被燃烧到了极点。

    只听担任裁判的体育老师哨声一响,比赛开始了。大家按照王老师赛前制定的先静后动的战法,先是死死地拉住小孩手腕粗细的麻绳不动,任凭对方如何用力拉,犹如一枚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地地上,纹丝不动,绑在绳子中间的手榴弹先是在中点处晃了几下,慢慢地幅度越来越小了。双方正在僵持不下时,突然,随着王老师“嘟——”,一声长长的尖利的哨声在每一个人的耳边响起时,我们班全体参赛队员突然发动,如下山猛虎,又如出海蛟龙,霎时,手榴弹向我方开始移动。王老师的哨声一声紧比一声,并和着哨声,有节奏地向后挥着双臂,移动着身体。观战的同学们也被感染了,也和着哨声,加油声一声高过一声。

    手榴弹继续向我方移动着,对方的队员身体也开始向前倾斜了。

    只听裁判“嘟”的一声简短而响亮的哨声,同时把手伸向我方,示意我方胜了。

    接下来的几场比赛,也是一路过关斩将,毫无悬念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对手。

    当总裁判宣布“第一名,一(6)班”时,同学们顿时欢呼了起来,有几个男同学跑到王老师的身边,大胆地抱起了他。王老师也和大家一道欢呼着,灿烂地笑着。

    二年级班主任我遇到了两个老师。

    一个是年轻帅气的黄伟老师。上学期我分到了二(4)班,班主任是黄老师。

    黄老师教的是政治。没见面之前,同学们想像中教政治的老师一般应该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如政治课一样。没想到第一次见了后就感觉想像终归是想像,甚至是完全颠覆了。

    黄老师大概30岁,年轻帅气,一双大大的眼睛,还有一张稍长好看的脸,像一个叫粱什么的明星,不,应该说那个明星更像他。

    黄老师并不严肃,经常是笑盈盈地看着我们,眼睛里满是真诚和智慧。因为年龄相差不大,黄老师很快就和学生们打成了一片,玩到了一起。

    上学期将近结束时,因为分文理科的原因,又重新分班,我离开了二(4),离开了我喜欢的黄老师。

    看来是和“6”有缘,下学期我分到了二(6),遇到了漂亮的有气质的张艳梅老师。

    张老师50上下,满头秀发,头发还做了拉丝,微微打着卷,衣着也很讲究,显得时髦而高雅。

    张老师教的是英语,或许是英语发音练的太多影响很大的缘故,讲话总有一个“嗯”的尾声。这尾声很长很轻,犹如一首首歌曲的美妙尾音,很是动听。与张老师接触时间久了,一些女生也受了影响,讲话也带了“嗯”的尾声,也很是动听。

    英语是一门主科,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都很上心,张老师教的更是认真,也更是上心。早晚自习,只要安排的是英语,张老师都会准时地出现在班里,或集体辅导,或个别讲解。若其他老师有事没到,她也会及时补位,认真地辅导讲解。

    张老师很是平易近人,没有任何架子,既是长辈,又似朋友。我们都很喜欢她。

    三年级班主任我遇到了对学生关心体贴有加的袁东周老师。

    与二年级相比,三年级从年级和班次都升了一级,我分到了三(7)班。袁老师教的是高三的体育课,上体育课经常远远地看到他带着高年级的学生或打球或练器械之类的活动,因而基本上算是认识他。然而当得知班主任就是袁老师时,看到其他班的班主任担的都是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不免有点儿小失落。

    到班里报到时,终于近距离看到了袁老师。袁老师高高的,瘦瘦的,穿一身运动服,给人的感觉很青春,很运动,很利落。顿时感觉自己也跟着精神了起来。

    签了到后,来到袁老师指定的位置,第三排中间,非但不错,而且很好,绝佳的好座位,就像现在拥有888的车牌号、666的手机号一样。我挺着胸脯,两手规矩地放在身体两侧,坐得笔直笔直的,眼睛看着袁老师,就像小学生一样。我既感动又自豪,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期望。

    后来听其他学长说起,袁老师当时是全县为数不多的高级教师,当高三班主任多年,经验丰富,兢兢业业,桃李也是满天下。

    袁老师的确很敬业。每天早上5:45,他都准时来到教室,在门口只要瞄上一眼,就知道他的弟子们到没到齐,还有谁没有到。如果是女生,他会安排女班委到女生宿舍找,如果是男生,便会亲自去宿舍查看。

    袁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谁要是真的有个头疼发热的,或者家里有困难了,袁老师都一清二楚,帮着看病拿药,想办法帮助解决。当然,要是谁有个“小九九",也都难逃袁老师的“法眼"。

    当初分班时如果有和我同样想法的同学,我想很快也肯定和我一样改变了想法,开始庆幸碰到这样一位老师,这样有一位班主任。也许正是因为他是体育老师,才每天这么准时地来到来到宿舍来到教室,来到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身边。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袁老师可能无法像其他班主任那样,把自己的知识认认真真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无法教我们作文的写法、数学的解法、英文的语法,但却教会了我们学习的学法、生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人与人相处的心法。

    高考那几天,袁老师跑前跑后,始终是我们的坚强后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现在深圳工作的申同学进考场后却发现准考证忘记带了,袁老师得知后安慰她不要着急,尔后不顾酷暑,快步跑到可能遗失的教室等地方寻找。当袁老师满头大汗的跑回来时,申同学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每每说此这事时,申同学就又红了眼圈。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成绩揭晓了,我们高三七班108人,47人过一本线、53人过大专线,人数阶段位居前列,连续两年都有人考上清华大学。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毕业了,与袁老师分别时,每一个人都恋恋不舍,争相与他合影,并相约何时再聚一起,何时再去看敬爱的袁老师。

    让人心痛的是,今年年初,我敬爱的袁老师已经走了。师恩难忘!袁老师永远与我们同在!永远与三(7)同在!永远与我们的记忆同在!

    四.同学情谊最难忘
    我的学生时代之高中生活

    同学是什么?同学是情同手足的亲弟兄,是无话不说的好姐妹。同学情是什么?同学情是一份真挚的情,是一份难忘的情。

    (一)有人缘的田同学

    同学中接触最多、印象最深的要数田同学了。

    和田同学相识于县三中,他成绩很好,我成绩也还不错,彼此相见有点儿英雄相惜的感觉。后来又听说老家又离的很近,有一两公里,相互更觉亲近了。

    初中毕业前夕,我们一同参加了县一高组织的选拔考试,又一同被县一高提前录取。

    进入高中后,尽管不在一个班,却因为彼此早已熟悉,来往很自然地也就多了起来。

    那个年代,学校条件也不太好,全校只有一个大食堂。每到放学吃饭时,饭堂人山人海的,打饭的每一个窗口都挤满了人,每一个人都想先打到饭,尔后到旁边美美地吃着。不组团不合伙不分工,饭可能吃不上,至少不会能早点吃到,我和田同学自然而然地结成了伙。人多力量大,后来陆续又有靳同学,还有另外一个田同学加入了进来。买馍、打饭、洗碗,相互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吃饭也便不成了问题。

    女生们呢?女汉子毕竟不多,往往都是打饭窗口的人稀了她们才能过去打。现在想来,真是苦了那些身材纤小柔弱的女生们了。

    吃饭时间是我们相聚的最好时间,也是侃侃而谈的最好时间,因而也是最难相忘的。我们在吃饭时谈天说地,说古论今,但更多的是就某一个作文话题、某一个数学问题、某一个英语语法交流看法、解法、用法,感觉受益颇深。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几个就某个话题谈的过于投入,竟然忘了时间。直到听到食堂大门落锁的声音,才回过神来,忙上前制止。锁门的师傅继续自顾自地锁门,随后丢下一句“从后门走”的话,便扬长而去。我们几个无闲心再辩,忙收拾饭碗,费了好多口舌才叫开饭堂后门得以脱身。自此后,我们再也不敢不讲时间、不计后果,旁若无人地说了,海阔天地地谈了,生怕再发生类似的囧事了。

    高三时,田同学在三(6),我在三(7),教室挨着教室,相互成了邻居,见面来往就更多了,课间都能凑在一起聊上一会儿。

    田同学人缘很好,身边有不少好朋友,好哥们。通过他,我又认识了耿同学等人。尽管不在一个班,却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哥们。

    (二)有担当的张同学

    至于本班的同学,相互来往的也有不少。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高三我住校以后认识的张同学。

    张同学胖胖的,说话或不说话时都常常会笑,是憨憨的那种,真诚也总是一块写在脸上。

    真正与张同学常往常来是在我住校后。

    我们三七班的男生宿舍有三间房子大,据说是原来的老教室改的。要说三间房子已经不小了,但是住上六七十号人就显得很拥挤。宿舍里放满了双层铁床,每一个空间都得到了恰当的利用,没有一处显得多余。

    因为我是中间搬到宿舍的,里面早已没了空位,张同学友好地邀请我和他同挤到一张床上。不大的单人床上挤了两个人,虽然我比较瘦小,但张同学是个小胖子,我们两个在床上都是皮贴皮肉挤肉骨头顶着骨头。同学之间感情本来就不错,如此就更加深了。

    张同学可能是比我大那么一岁半岁的,因而显得很成熟,也很有担当。在我的感觉中,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张同学都是像哥哥一样照顾着我。

    和张同学住在一起,吃便也在一块。因为胖胖的,自然也有一把子力气,每次打饭时,张同学都主动去打饭窗口挤呀扛呀的。现在想想,那么辛苦的差使,却能一直坚持着,并且能一直快乐地坚持着,这不是担当又是什么?

    张同学成绩很好。学习上碰到难题时,我都会在课间请教他,有时也会在吃饭时问一问,说一说。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耐心地讲解。

    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但那些温暖的画面,现在仍能回忆起来,并且还是那么清晰,仿佛只是昨天。

    (三)秀外慧中的李同学

    说了男同学,就该说说女同学了。

    女同学中,印象深的不多,能说说的,当然也是我想说说的就是李同学了。

    其实和李同学早在初三时就认识了。

    李同学很秀气,白白的,稍稍有那么一点儿胖,很可爱的那一种。这是第一次的印象。

    初三时男女同学之间很少讲话,更少往来。注意到李同学是始于教语文的刘老师在班里读她的一篇作文。

    那时刘老师大概四十刚出头吧,知识面很广,知道的很多,上课很有激情,把枯燥的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讲得生动活泼,让人兴趣盎然,总是满怀着希望,满怀着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刘老师的课,自然是乐意学,下劲儿学。

    那时我喜语文,更喜欢写作文,写的作文也常常被刘老师在班上当作范文来读。

    那一天,又是作文课,刘老师又照例读作文范文,不过读的是李同学的作文。

    哦,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哪!我侧目偷偷地看了看李同学,脸红红的,低着眼向下看着,两只手在桌子上半握着,不知所措地,也许正不好意思地害羞呢!

    李同学的作文写的很美,如她的人一样。那一次,我记住了李同学,还有她的作文。

    初中毕业前夕,李同学也是和我一样参加了县一高组织的选拔考试,也一同被县一高提前录取。

    高一时因不在一个班,见面也少,逐渐快淡忘时,高二上学期却分到了一个班,并且坐的很近,是前后桌。

    和李同学因为早已认识,这次同在一班,又是近邻,打招呼便多了起来。

    李同学成绩也很不错,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解法。因而很自然地向她请教一些问题,感觉很是受益。

    接触多了,觉得李同学聪明,好学,而且善良,秀外慧中。

    人常说,字如其人。李同学写得一手好字。李同学的字,清秀隽永,端端正正。和她的人一样,看上去赏心悦目。

    高二下学期因文理分科的原因,又打乱班次重新分了班。虽然我和李同学也都是学理,但却不在一个班,班之间也离的较远,又很少遇见了。

    高三时,有一天我意外发现李同学在旁边的一个班。虽然也算是“邻居",但遇见却并不多,远远地看到时,便在心里打个打呼,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她,祝福她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至于其他的同学,印象深的还有很多很多,和他们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同学之间的情谊,在当时没觉得什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却犹如一壶上好的陈年老酒,无论何时何地开启,都会让人沉醉,无论何时回味,都会让人难忘。

    五.等待录取结果的日子

    等待的日子是最难熬的,尤其是等待高考结果和录取结果的日子。

    好不容易等来了高考分数,报了志愿后,又开始等待录取结果。因为不知自己报考的军校能不能录取,因而内心一直无法平静。除了等待,好像自己再不能多做点什么。终于,听一个同学说学校放榜了,便相约前去学校。

    放榜的第一天,到学校看结果的学生很多,成绩好的想看看第一批自己能否录取,成绩不太好的,有的是想了解了解情况,有的是陪其他同学。

    录取榜放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先是清华,尔后北大、南开、人大等国内排在前列的大学,都是提前录取。橱窗不大,录取榜纸也不大,提前录取的学生和录取的对应学校,一排排的,字便显得小了。我从前至后一个个地搜索着,快要结束了,正感有点失望时,却在倒数第二个发现了自己的名字,啊,被“信阳陆军学院”录取了!11年寒窗苦读,终于熬到了高考结束,也终于等到了这一天,顿感心跳开始加速。只可惜,那时没有手机,自己的兴奋和喜悦,无法在第一时间传递给父母,还有姐姐哥哥,无法及时与他们分享。

    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心情有些迫切,自行车蹬的便比平常快些,虽然路还是那条路,但却好像不似以往那样颠簸了。不时有知名或不知名的鸟儿在路旁的树上叫着,也似知道了我的好事一样向我送来祝福。和着鸟的啼叫声,我也哼起了小曲,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还未进家门,破旧的自行车发出的“吱呀吱呀”的响声老远就给家里报了信,父亲母亲还有姐姐哥哥们早已在院里等着了。父亲正要开口问情况时,似又从我脸上没有掩饰住的笑中知道了答案,便也跟着笑了。母亲总是那么知心,那么贴心,好像知道我口渴,转身到厨房倒了一碗水。哥哥早已等不及了,连声问我录取了没有,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急切地等着结果。我捧着碗把水一口气喝下,用手背抹嘴角时,点了点头,算是一个回应,

    尔后没再顾上喘口气说“录取了,录取了,信阳陆军学院录取了!”父亲没有说话,只是用他那有力的右手拍了下我的左肩,我感到一振,一股暖流从内心深处涌了上来。母亲往常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开来,长长地出了口气,默默地看着我,看着和我一样兴高采烈的姐姐哥哥们。

    看来好事也出门,我录取的消息也很快在老家这个偏远的村庄传开来。接下来的日子,不时有亲戚邻居登门祝福,甚至平时不怎么走动的,也有事无事的来家里坐上一会儿,说上几句祝福的话。对于这种变化,家里人和我却都觉得有些许不适应。

    没过多久,我收到了印着烫金字的大红录取通知书。但因为那种兴奋,那种喜悦,已经提前感受和经历过了,因而只是有点小激动小兴奋。在外人看来,或许会以为我很淡定,或许会觉得多少有些和我这个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稳重。

    学校不管了,父母放手了,离开学报到还有一些日子,虽然还要等待,但这种等待,与等高考分数和录取结果相比,却别有不同,一种是心焦心急的等待,一种是憧憬向往的等待。没有了作业,没有了老师的叮嘱,没有了父母的催促,也没有了晚起的担心,内心那种隐忍了许久的情绪,也开始爆发开来。我先是连着几天宅在家里疯狂补觉,接着就托人借了初中没有看完掂念了好几年的《天龙八部》、《平凡的世界》等小说,也是没日没夜、没时没点地看。

    借来的几本看完了,也到了开学报到的时间,便收拾行装,准备去学校。看着高中时的备考书籍和一些卷子等学习资料,,突然有些怀念备战高考的那段岁月,那段虽然紧张忙碌,却充实单纯的生活。

    再见了,我的高中生活!再见了,我的高考岁月!再见了,我的亲人们,好友们!我将踏上新的征程,去追寻新的梦想!

    结尾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还要写一写我的学生时代之火热的军校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学生时代之高中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lz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