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偷”钱的孩子该打吗

“偷”钱的孩子该打吗

作者: 小林1001 | 来源:发表于2020-07-03 21:31 被阅读0次

          小霞那天发现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小刚偷了她钱包里钱买雪糕吃,还给别的小朋友买了,审问他时还想抵赖,把小刚狠狠的揍了一顿,可能当时太生气了,没控制住下手的力度,后来看到小刚胳膊被自己打得淤青心疼不已。   

    小霞说她最讨厌说谎不诚实的人,更不能容忍偷窃行为,狠狠的打小刚是想让他长记性,再也不敢“偷”了。不得不佩服小霞是个三观正、重视孩子品行教育的母亲,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堂堂正正、诚实守信、光明正大的人。

    一、该不该吃雪糕?       

    小霞说,前几天小刚曾经向她提出吃雪糕的要求,小霞没有准许,理由是:雪糕寒凉,对小孩身体不好;雪糕里添加剂和糖份多,吃了影响吃饭的味口;雪糕贵,一个雪糕十元八元,有吃雪糕的钱不如买点有营养的菜吃,还能补养身体。母亲的话无可辩驳,处处为孩子的身体健康着想,谓可是一位细心能干的好母亲。     

    的确从身体发育和健康来说,母亲拒绝孩子吃雪糕的要求是无可厚非。       

    但如果我们从心理发育来分析,小刚上小学三年级,吃雪糕可能是受同伴的影响,此年龄儿童已经很在乎与同伴的关系,是寻求与同伴行为的共鸣,从属某个团体是人的社会性需求。也是体验雪糕丰富多彩的口感、形状、色彩的过程,满足好奇心,有了与同伴分享感受的资格,由此体会到内心被尊重和认可。     

    按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提供生理需求的食物、水、住所是最底层的,比生理需求更高的层次需求,依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小刚吃雪糕并给同伴买雪糕是一种建立友谊、寻求团体关系的探索,也是企盼被同伴认可和尊重的愿望。     

      当初小霞制止小刚吃雪糕,阻止了小刚向需求的更高层次向往和探索,无奈采取了不当的方式。当然如果小刚是个“听话”的孩子,就必须压抑自己的心理需求,让自己停留在第一层次需求上,他要么学会对外界诱惑采取寞然和麻木的态度,来防止内心愿望得不到满足的失落,要么对同伴心生羡慕和仰望而自卑。     

      而这位好心的母亲小霞,重视的是孩子身体的营养和健康,她不知道那只是人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需求,忽视了小刚此阶段的心理特点,还有更高心理层面的情感的需要,它们同样需要营养和满足。

    二、该不该打孩子?       

    该不该打首先取决于该不该定义孩子的行为为“偷”?     

    起码我不愿意把孩子当时的行为定义为“偷”,偷是一个法律范畴的概念。毕竟孩子还未涉足社会,也不是在社会上发生的,拿家人与外人的钱也是不同概念的。中国家长重视品德教育,对于偷东西行为深恶痛绝,孩子不经家长同意擅自拿父母的钱,施予恰当的教育,建立规则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打与不打,是每个父母教育方式,在过去的中国曾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说法,打孩子被冠以“打是亲骂是爱”的名义。孩子挨过父母的打不是什么稀奇事,只是现代的教育越来越抵制体罚教育。而我更想说明的是,打孩子对孩子心理层面的影响。     

    小霞当时狠狠打小刚的目的,是为了让小刚“长记性”,以此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是过于严厉的体罚可能是一种创伤,八九岁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有限,他也许记住的是:

    (一)记住了:挨打的痛苦,而挨打的事件不记得了,从此记忆里母亲是爱打人的印象,母子关系的亲密感受损;

    (二)记住了:挨打的事件,但吸取的教训是,不应该吃雪糕,不吃雪糕就不会拿妈妈的钱,就不会挨打,从此对雪糕有反感,就像孩子因为打针的痛苦,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哭;

    (三)记住了:妈妈对他的惩罚刻骨铭心,有羞愧、内疚感,并伴随一生,从此对自己要求严苛。北大法学院女生包丽被渣男欺骗后而自杀,就是自己不能放过自己的过错;

    (四)记住了:不再对美好的事物有好奇心、向往和追求,因为会勾起他曾经的挫折和痛苦记忆;

    (五)记住了:恐惧母亲,发展为恐惧权威,恐惧惩罚和打击,成为一个胆小谨慎的人;

    (六)记住了:要听话,当乖孩子,掩藏自己真实的愿望,讨好他人,自己是不重要的,形成假性自体。         

      小霞用中国最古老传统的方式教育孩子,如果不追究给孩子心理方面的影响,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值得欣慰的是,小霞跟儿子检讨了不该打他,并商定以后作业得了三个A就可以买雪糕吃,小刚对吃雪糕有了正确的认识,对获得吃雪糕有了努力的方向,激发学习的热情,而不会用“偷”的方式来实现。     

    孩子每一个经历都是人生的一次学习,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教育出不同人格的孩子。     

    父母陪伴孩子的方式和品质,让孩子学习到不同的生活的应对方法和能力,如何表达愿望、争取权利、达成目标。     

    年幼时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决定了孩子成年后与他人的相处模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偷”钱的孩子该打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me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