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人打了,应该打回去吗?有人认为应该打回去,理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有人认为不应该打回去,理由是打人是不对的,应该去告诉家长或者老师。还有人认为,孩子之间打打闹闹也很正常,家长不必太较真。
面对近几年来频频爆出的校园霸凌事件,我也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万一以后我孩子被人欺负了,应该怎么办?
当我们努力寻思着所谓的正确答案时,是否想过我们却在替孩子思考?
最近在樊登读书会上看到一本书的推荐,名字叫做《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这本书里给出的思路是,I CAN PROBLEM SOLVE,简称ICPS,也就是我能解决问题。询问孩子感受--让孩子给出解决方案--鼓励他思考该方案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对方的感受--进一步鼓励他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可行性方案。
在给出书中的案例前,先举几个常见的对话栗子:
示例一
孩子:**打我!
家长:他什么时候打你的?
孩子:在学校的时候。
家长:明天我会跟老师说。
(在这段对话中,是家长在解决问题。孩子完全没有参与问题的思考。)
示例二
孩子:**今天打我了!
家长:你也打她。
孩子:她打到了我鼻子。
家长:每次她打你的时候,你也要打她。我不希望你这么懦弱。
孩子:可是我害怕。
家长:要是你学不会保护自己,小朋友就会一直打你。
孩子:那好吧。
示例三
孩子:**今天打我了!
家长:然后你做了什么?
孩子:我打了他。
家长:你不该打他。打人是不对的。你可能会伤到别人。最好是告诉老师。
孩子:那样他会说我是告密者。
家长:要是你不告诉老师的话,他会一直打你。
孩子:好的。
(以上两个示例中,这些家长都忽视了孩子的想法,并给出了他们的建议,但两位家长都没有鼓励自己的孩子思考并作出决定。)
作者给出的ICPS建议方案:
家长:谁打你了?
孩子:**
家长: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打你?
(家长想知道孩子对问题的看法)
孩子:他就是打了我。
家长:你是说他无缘无故打你?
(家长鼓励孩子思考事情的起因)
孩子:哦,是我先打他的。
家长:为什么呢?
孩子:他不让我看他的书。
家长:当你打时,他会有什么感受?
(家长引导孩子考虑他人的感受)
孩子:生气。
家长: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看她的书嘛?
(家长引导孩子考虑他人的感受)
孩子:不知道。
家长:你怎样才能知道呢?
孩子:我可以问他。
家长:那你去问他吧,看他肯不肯告诉你。
(家长鼓励孩子搞清楚事实,发现问题)
孩子:他说我从来不让他看我的书。
家长:现在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看他的书了,你能想想自己做什么或说什么,他才会让你看他的书嘛?
(家长鼓励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我可以不再跟她玩。
家长:如果你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什么?
(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的后果)
孩子:他可能不愿再做我的朋友了。
家长:你想让他做你的朋友吗?
孩子:想。
家长:你能想个不同的办法,可以让他继续做你的朋友吗?
(家长鼓励孩子进一步思考解决办法)
孩子:我可以拿本书给她看。
家长:这是个不同的主意。你为什么不试试呢?
从以上对话的时间来看,作者给出的方案可谓是最费时费力的,因为首先家长要做到不给出任何建议。这对我们家长来说是非常难的。我们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对的,人生经验也比孩子丰富,我们把自己的经验提供给孩子,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没什么不对。但问题是我们出生的年代早已不是现在的样子,我们的年代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并不表示我们的经验足以适应孩子们的年代。最可怕的教育是用上一代的老观念,教育这一代的年轻人,去解决今后下一代遇到的问题。
如今的家长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孩子的学业上,却忽视了他们的社会能力。太多的成绩优异的孩子经不起难得的挫折就自杀的报道,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家长的重视吗?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并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感受,这些软实力才是孩子在未来足以立足社会的根基。
教会孩子独立,远胜于得第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