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一个双核的对话人,注意内容,同时注意氛围。很多对话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关注氛围。当你发现对方情绪不对或者气氛出现不利于对话的变化时,要停止内容方面的沟通,转而修复氛围。
————《关键对话》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我们有时候会摆事实,讲道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但有时候彼此在气头上,就很难心平气和地交谈了,会变成一场权利之争:谁的地位高,权利大,就有决定权让另一方认输服从,引起对方的埋怨怒气和对抗。
今天去朋友家做客,等到中午她让其公公接孩子放学。谁知孩子回到家里脸色阴沉,用目光瞪着朋友。
朋友一看孩子不叫人,还摆脸色给她看,忍不住指责:怎么回来脾气这样子,有什么事情你就说出来,不要老摆一副臭脸色。
十岁的小姑娘,口气很冲:为什么那么晚才来接我?害我在学校门口等了十几分钟。
朋友解释:因为妈妈有客人来了,我已经叫爷爷去接你了。爷爷年龄大了,开车有点慢。
小姑娘激动的抱怨,爷爷每次接她,她都要等,她不想爷爷来接。
朋友讲道理:“那妈妈今天有事啊,偶尔爷爷接也可以,等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那我昨天接你,不也在门口等吗?”
可惜小姑娘完全听不进去,一直嘴里嘟嘟囔囔的,说妈妈没去接她,爷爷太过分,妈妈陪写作业吼了她,还不做好吃给她…
朋友情绪也炸起来了,直接吼孩子:你有完没完,扯那么多想干嘛?已经跟你解释那么多,你还不满意吗?难道非要我拿棍子伺候你,你才能闭嘴吗?
小姑娘直接哭喊起来。。。
我一看她们母女之间的气氛张力越来越紧张,赶紧拉开朋友到一旁去。我说孩子现在正在气头上,不要跟他讲那么多道理,他听不进去的,先舒缓一下她的情绪吧。
在生活中,我们面对家里人,孩子或丈夫,我们真的很容易被挑起脾气,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发生的事情”上面,自以为就事论事,说清楚,事情就结束了,其实我们忽略了彼此的情绪,看到对方情绪难受,自己越发不耐烦,就急躁得想讲道理解决,最后彼此情绪就被激到爆发的程度,开始相互指责攻击。
试想一下,当一个人在气头上的时候,谁能真正的听进去道理呢?道理个个都明白,谁在气头上能做到呢?只想揍对方一顿,简单粗暴结束对话吧。
朋友调整了情绪,回来对她女儿说:“妈妈知道你在太阳底下等了十几分钟,你很不耐烦,爷爷每次让你等这么久,你心里觉得很委屈愤怒和,换做是其他人,一次次等这么久,也确实会让人感到失望。”
孩子一听,抽了两张纸巾捂住眼睛,伤心得落泪,朋友不再说话,等孩子把情绪疏解完,这一下他们之间的这种谈话的气氛又变得和谐而温暖。
过了好一会,孩子一脸平静走到餐桌前,盛了饭给她妈妈,就像什么事没发生过一样,神情愉悦。
如果你不想大家的感情有隔阂破裂,除了说话的技巧,谈话的气氛影响着彼此的心情和思维,何妨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去营造一种平和或幽默的气氛,帮助双方从中达成共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