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汉代侯
据不完全统计,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有一百四十三人封侯。然而,等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有一百三十七侯都犯法殒身,到太初年间只剩下五个侯了——
“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从汉高祖建国至汉武帝太初一百年间,现在就剩下五个还在职的侯了,其他都因为犯法被判处死刑而亡国。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司马迁说,汉代的法律日益完善、繁密,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诸侯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创业的艰辛,不注重自身修养,不遵守法度。
汉初战争频繁,老百姓受战乱之苦四处逃亡,致使一些大城名都有名无实,户籍锐减。所以那些封侯的大不过万家,小的只有五六百户。用生命拼来的侯爵,也让那些封侯者倍加珍惜这份荣誉与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一方面忠君报国、杀敌立功,一方面奉公守法,谨言慎行。
但到了他们的后代继承者,却发生了变化。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涵养,人口逐渐增加,而那些封侯的实际控制人口数量也大大增加,像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的后人,封侯数多达四万户,相应的这些封侯的功臣子孙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从而也滋生了奢侈腐化之心,最终,导致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可以看出,这些失侯的人中不少犯有重罪,如强抢人妻、奸淫、大不敬、杀人、谋反等等。汉初功臣之后失侯的事实,令人震惊。这其中自然有极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但是,不可否认,与这些继承侯爵的人没有忧患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没有处理好守成与创业关系有关。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有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都是人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惕,要常怀忧戒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