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许多年前自己过节,后来,陪着女儿过节。今年连女儿也超龄,不能过这个节日了。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从身旁偷偷溜走,回忆我的儿童节那些纯净的日子,仿佛海市蜃楼般美好,又捉摸不到了。
小学三年级,我从镇上转校到县里的中心小学,班主任刘兰英是位气质极佳的女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头,中长的头发往后高高挽起。永远是昂首阔步,迈着自信从容的步伐。刘老师个性好强,教书在全年级排第一,就连儿童节表演节目也必须争个第一。每年的儿童节学校大汇演的舞台,便成了老师们的“兵家必争之地”。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遛。可怜,我这个最怕刘老师的胆小学生,被老师“慧眼识珠”挑中参加表演。刘老师多才多艺,从节目编排到导演,事无巨细全部一手操刀。于是,我学会了碗碟舞、快板说唱、背篓舞...
碗碟舞
碗碟舞历史古老而悠久,最早起源于朝鲜族,古人把碟子当做娱乐助兴的打击乐器,一般在酒席上或者节日里,人们相聚在一起吃饭饮酒之后,心情愉悦时即兴拿起碟子跳舞,可以说是一种民间艺术了。那年刘老师给我们编排的碗碟舞,扮相很具乡土气息,我和同学们被扮成了一个个小奶奶,脸上涂着两片大红色的腮红,左手拿着一碟子,右手拿一根筷子,在舞台上说说唱唱,蹦蹦跳跳,脸上保持微笑,口里不能忘词,手上还不能掉链子,碟子要是掉落地上摔碎,节目便搞砸了。要不是刘老师几十遍认真编排,严格要求,当年我们那群不到十岁的娃娃,真是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正是刘老师的教导,让我们从小便对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形式有了深刻的了解。
背篓舞
1988年的那个儿童节,十几个“采蘑菇的小姑娘”背起扎着红绸带的背篓,跳的那个“背篓舞”红遍了整个小县城。表演的地点选在了县里的大礼堂,通常那儿是最隆重日子表演的地方。我们班的背篓舞可是代表学校的参赛节目,心情异常激动兴奋,因为年纪小,满满的期待代替了紧张。天刚蒙蒙亮,我们便起床化妆、整装待发,由刘老师引领我们静静地候台。只等伴奏音乐响起“噻箩箩箩哩噻箩哩噻”,我们便萌萌地登上了舞台。
采蘑菇的小姑娘
背着一个大竹筐
清早光着小脚丫
走遍森林和山冈....
噻箩箩箩哩噻箩哩噻
谁不知山里的蘑菇香
她却不肯尝一尝
攒到赶集的那一天
快快背到集市上
换上一把小镰刀
再换上几跟棒棒糖
和那小伙伴一起
把劳动的幸福来分享
我们踩着欢快的音乐节奏,天真可爱、稚气未脱的舞蹈动作,将一个勤劳懂事的小女孩表现的淋漓尽致。舞毕谢幕,我们摇动着满是汗水的小手,向观众频频致谢。这美好的一幕,深深地留在同学、老师们的心里,也永远印刻在我那踮起脚尖站在最后排的——我父亲的记忆里。多年以后,只要一响起这舞曲,我父亲眼里便闪动着幸福的眼花。
这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就像一串串的珍珠项链,镶嵌在我“六一儿童节”美好的回忆里。自从有了共产党才有了新中国,我们的儿童才成了祖国的花朵,新时代的儿童沐浴在祖国和煦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终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报效祖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