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清明是民间大节,主要活动是游春和祭扫。海量的诗词写尽清明,融化在春天里。
1,
清明时节,早春的寒气已经褪去,正逢春花盛开,又不似暮春遍地落花能引来惆怅。所以,清明是踏青的最好时节。
与清明节有关的诗,最有名的当属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无人不晓。

有人还给杜牧诗不同的断句,同样清新隽永: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行走中的杜牧写了《清明》,闲坐中的孟浩然写了《清明即事》。在孟浩然看来,一年一度的清明,京城里,人们忧愁思念。马车声响繁杂,郊外杨柳青翠。外面花开草长,鸟飞蝶舞,而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以茶代酒忆往昔——
帝里重清明,
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
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
酌茗聊代醉。

说起踏青,唐朝诗人韦庄在《长安清明》里把春景写到了极致:
蚤(通“早”)是伤春梦雨天,
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
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
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
暗喜风光似昔年。
长安城的清明还是比不上杭州西湖的清明,宋朝诗人吴惟信写《苏堤清明即事》,心情非常快乐: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2,
清明时节,并不是所有人心情都快乐。同是过清明节,同是宋朝人,王禹偁的《清明》,心情就很苦涩。他贬居商州,一贫如洗,自嘲就像荒山寺庙里的和尚,只有靠看书聊以慰籍: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诗人说,虽是清明,但自己却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清明节的早上在窗前点灯读书。
宋朝词人张炎的《朝中措》也写春景,但有了一份伤感:
清明时节雨声哗,
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
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
云窗雾阁,
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
归来插向谁家。
词人清明踏春却被大雨所困,梨花看到了他的狼狈相,怪他不思故土,却苦恋他乡山水。无奈之下,词人只好到歌舞场,醉酒解愁。可醉乡虽好却不能久留。归途中,词人折一枝杨柳,但却不知该插到哪里。
游子欲归无处,悲哀溢于词中。
元代张可久写了首词《清江引·春思》,借清明节,感慨时光流逝之快:
黄莺乱啼门外柳,
雨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
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清明过后细雨来,春天还能维持几天呢?韶华易逝,游子未归,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

3,
伤春、悲离别,是清明诗词里的重要内容。
张炎、张可久的伤感是个人的,张继、屈大均伤感的是家国。
唐朝诗人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尽人皆知,而他的《闾门即事》 不那么有名,但写“安史之乱”后的民生凋敝很生动: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能用火,而清明之后应该“处处有新烟”了,可现在却没有几处炊烟。怎么了?没人了。闾门在鱼米之乡的苏州,但战乱中,农民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荒芜,燃起新烟的人家寥寥无几。通过炊烟冷落来写战乱之灾,构思很巧。
《壬戌清明作》是明朝遗民屈大均的诗,把不能复国的伤痛表现的淋漓尽致:
朝作轻寒暮作阴,
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
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
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
寒食年年怆客心。
屈大均是著名学者、诗人,年轻时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中年后归隐,潜心著述。 壬戌年是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此时清兵入关已经40年,恢复旧国已成空想,所以诗人说“龙蛇”(比喻那些蛰伏的志士)白白消殒而无立身之处,每到清明,益发感伤与沉痛,深沉忧愤。
屈大均的诗,风格慷慨激越、情感沉烈恢宏、词语璀璨瑰丽,在当时影响很大。
4,
南宋有个“江湖派”,可不是武林人士,而是诗歌派别。这一派诗人,大多无官无职,逍遥自在。“江湖派”中有一高手叫高翥,余姚人,他有一首《清明日对酒》,写尽了凄凉: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诗人清明节来祭扫,满目青冢,烧纸啊、痛哭啊,思念泪滴成血。扫墓后各自归家,儿女欢乐,只有狐狸没有离开,所谓“狐死必首丘”(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狐犹如此,人何以堪”。看来,还是“人生有酒须当醉”来得实在。

祭扫,是清明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大凡谈起祭扫的诗,大家都会举高翥的这首。
这首诗曾入选《千家诗》,广为流传。据传,明朝时有人为争坟地大打出手,竟打出人命,有个秀才就把高翥的这首诗改换了几个字,连讽刺带规劝,妙趣横生:
南北山头争墓田,
清明殴斗各纷然。
衣衫撕作白蝴蝶,
脑袋打成红杜鹃。
日落死尸眠冢上,
夜归儿女哭灯前。
人生有事须当让,
寸土何曾到九泉。
高翥的诗清新质朴,平易自然,一如他的人生,一生无官无职,游荡山水。
明朝初年,大诗人高启写有《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一诗,写兵荒马乱后清明的冷寂:
满衣血泪与尘埃,
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
几家坟上子孙来?
高启生活于元末明初,兵荒马乱。这首诗说:战乱后,穿着沾满了血泪和尘埃的衣服总算回乡了,正赶上寒食和清明,但见梨花飘零,扫墓者无几,因为他们的后人在都死在战乱中了。仅28个字,却字字见血。
至于谁能写尽人去屋空的痛楚,还要推金朝诗人秦略的《悼亡》:
自古生离足感伤,
争教死别便相忘。
荒坡何处坟三尺,
老眼他乡泪数行。
多事春风吹梦散,
无情寒月照更长。
还家恰是新寒节,
忍见空堂纸挂墙。
“多事春风吹梦散,无情寒月照更长”,不论多好的梦,终究要散,醒来后,但见“空堂纸挂墙”,在寒月下熬过长夜。此诗仅八句,却在中国历代悼亡诗里占有一席之地。
春天不都是桃红李白,莺歌燕舞。
5,
南宋词家里,吴文英是大家。吴文英,号梦窗,存词340首,数量上仅次于辛弃疾(600多首)。我偏爱他的词,如幻的艺术境界,能把不同时空的情景浓缩在一个画面里。前人评之:“求词于宋,前有清真(周邦彦),后有梦窗。”虽是一家之言,但并非全无道理,吴文英的好词确实多,难怪前人编《宋词三百首》,选他的词最多。

清明伤春,感觉写得最精彩的是吴文英的《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
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
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
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
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
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
幽阶一夜苔生。
这首词是“思去妾”之作,同时也是伤春之词。
试着翻译一下:
听着凄风苦雨之声,独自过着清明。埋葬落花,满怀愁绪,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绿荫,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独饮闷酒,本想借梦境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每天都去打扫西园的亭台和树林,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美景。蜜蜂频频扑荡秋千的绳索,想必是上面还留有你纤手握过的芳馨。我多么惆怅伤心,你却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竟长出了青青的苔藓。

凄风苦雨中,吴文英独自过清明节。想到和心爱之人在此生活的往事,如梦境一般。园中再也没有见到她的倩影了,思念之愁绪竟如台阶上的青苔,郁郁青青。
人去园空,春也留不住。愁风雨,惜年华,伤离别,恍如昨日。
其实,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既如此,不如趁现在去见想见的人、去做想做的事,不留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