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了几张人民日报发出来的漫画图片,题为《90后的变老图鉴》,而我作为第一代的00后,带着幻想毕业后的自己的待遇,体会着已经毕业的人那种“无法掌控”的生活。
其实从漫画中我不仅仅看到了年轻人被生活磨去棱角的无奈,也看到了社会发展变化给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从上方这张“饿了会想起谁”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时我们圈子很小,日子很简单,饿了我们会想起的人是妈妈,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与小伙伴告别时最常说的那句“我妈叫我回家吃饭了!”,这时候我们依赖的人是妈妈。
到了中学,我们慢慢开始脱离父母,吃饭这件事搬到了学校,虽然不管食堂的饭有多难吃,在快吃饭的倒数几节课时都会认真思考“中午食堂该吃什么”,这时食堂阿姨们的面孔成为我们第一个想起的人。
大学时,我们脱离父母,甚至远在他乡,我们可以不用按时早起,可以懒惰的睡到自然醒,而自然醒时我们第一个想起的是“哪位室友在食堂吃完饭后能顺便帮我捎一份呢?”这时我们还有一个依赖的人,叫室友。
而毕业了,我们“独立了”,远在他乡,母亲不能再叫我们“该回家吃饭了!”;我们再也没有按时按点会开放的食堂等着我们,或对食堂阿姨说“阿姨,要份素粉!”;我们也再也没有等着我们一起吃饭或热心帮我们带饭懂得我们喜欢吃啥的室友;我们得真正的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楼下没好吃的,叫份外卖吧!没人一起吃饭了,叫份外卖吧!加班,加份外卖吧!(选择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呢?)
便捷拉进了一点距离,也推远了许多距离。变革增加了我们认识的广度,却降低了我们认识的深度。我有时在想,是不是因为有了电话,有了微信,我们总觉得和爸妈总是在联系着,我们总觉得我们在关心着,而是不是又是因为有了这些短暂的跨空间的对话,成为了我们可以常不回家的“正当理由”。当然,便捷固然是好的,但是正如(健身)训练一样,不但要考虑数量,更要考虑整体容量,我想这样或许是较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