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情趣的科学童话,通过描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顺利找到自己妈妈的奇妙经过,轻松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整个过程,以及其生活习性的变化。而且还蕴含着遇事应主动探索的深刻道理。
由于现在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提高,如今的孩子的家庭生活已渐渐脱离农业生产,向城市化发展。使得很多孩子们对乡村生活少了一些切身的体会。我们对们对小蝌蚪的生活环境知之甚少,甚至有不知道蝌蚪和青蛙之间的关联的同学。于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显得更加的困难重重。必要的道具很快的拉近了学生与故事中的动物角色的距离。于是我在上课前就用不同色彩的卡纸做出了鲤鱼、乌龟和青蛙的头饰。
通过简短的生字很快的熟悉起课文。通过对比朗读描述小蝌蚪和青蛙样子的句子,提出当中发生的几次变化?引出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学习。在学生交流之后,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小蝌蚪来讲述自己长大的过程。这样更好的把大家带入到小蝌蚪的立场上来。也为他们理解为什么小蝌蚪要找妈妈,青蛙其实和自己长的不相像,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让同学们更有目的地进行下面的朗读对话学习,关注鲤鱼和乌龟说的有关妈妈外形的重要信息和对青蛙外形的直接描写的句子。
在学习第二到第三段中,从两个动词“迎”、“追”的视角会小蝌蚪寻找妈妈,急切又着急的心情。有关青蛙妈妈外形的线索分散在课文的各个段落,哦,孩子们用心去寻找,从第二段中的四条腿、宽嘴巴;再到第三段中的大眼睛,绿衣裳;最后到第四段中,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更加详细具体的勾勒出青蛙妈妈的外形,让青蛙在孩子们印象中从体态模糊过渡到清晰可见。如果在每清晰一点,前进一步的时候,基于一定的鼓励,孩子们的上课热情会更加高涨一些。尤其是学习第五段的时候,表演跳出水池的情节处,给予更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比如虚拟的一只虫子,真实的一个拥抱。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激发他们对于长大的期待与自豪。
不得不说,语文课堂是人情感交流与智慧碰撞的大舞台。没有情感的文字是冰冷的,是无力的,是空洞的,是游离在学生心灵之外的。童话故事以爱恨分明为优势占据了孩子的心灵领地。如果抛弃了人文关怀,会读会背会写也是不被肯定的课堂。
成长值得庆祝,因为它的背后浸润了彷徨、焦急、无助,以及亲人分别之痛……所以我们的鼓舞与赞叹是对课堂升华的内在发动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做着和你一样有意义的事,这种延续,就叫薪火相传。天天指的何止是一年,也许是十年,百年,一代又一代。虽然前路漫漫,但只要心中有目标,有方向,有斗志,脚下的又何惧坎坷泥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