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往苍天——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
1.
这是茨威格为托尔斯泰未完成的剧本补写的结尾,剧本以托尔斯泰为真实原型,把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的原因及发生的过程合情合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体会到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弥补了托尔斯泰原剧本的未完成缺憾,同时也再现了一代文学泰斗丰满立体的完美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伟大作家,也是俄国革命的先驱者,他主张要以温和的方式而不是以暴制暴的方式进行革命。由此也引来了当时主张革命就要以恶制恶的激进派对他的不满。在他晚年的某个晚上,他的办公室迎来了两个年青人,他们当面质问托尔斯泰既然也同情贫苦百姓,为何不与他们站在一起拿起武器直接向压榨人民的剥削阶级开火,并彻底与他所在的贵族阶级决裂。
对于以暴制暴,托尔斯泰是坚决反对的,但对于为何不能放弃贵族生活这个质问,托尔斯泰无言以对。其实他何尝不也想彻底地与这个贵族生活决裂,只是因为意志的薄弱,对于妻子儿女的不舍,他一直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也一直在矛盾和痛苦中煎熬。因了这两个年青人的质问形成了他逃离的契机,而他与妻子的无法沟通更加坚定了他逃跑的决心。在1910年10月,他已是82岁高齡的某一天,终于实施了十多年前未实施的逃离计划。只是逃离未多久,11月7日就因病在逃离的路上逝世。
2.
读托尔斯泰的书并不多,似乎只看过《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这两部作品无疑都是传世佳作,但对托尔斯泰却不甚了解。通过茨威格的笔触,才知道这个伟大的文学家原来也有优柔寡断的一面,而这一面与自己的心路历程又是多么的契合。
从我内心深处非常同意托尔斯泰的观点,就算要革命也不能以暴制暴,因为流血冲突只会引来更多的流血。我看不得任何的流血事件,即便只是身体的激烈冲突而已。人人生而平等,谁也没有权利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但我也知道,世上总是有一些正义要经过流血才能争取到。这也正是人性的矛盾之处。
人性的矛盾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恶,还体现在与亲人的关系上。托尔斯泰与妻子生活了那么久的日子,还共同生育了13个孩子,不能不说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但在一些看法上却无法达成一致。而这些看法有可能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决定,还有可能触及对方的底线。看法的不一致却又不能说对方是恶的,他们有可能是因为爱,也可能是为你好,还有可能是为了一家人的利益。即便出发点是好的,但也无法钝化矛盾的尖锐性,只能是增加心里的痛苦。
托尔斯泰最终选择了逃离,而且他是幸运,他逃到了一个妻子永远也找不到的地方。很难不让人想象,如果他不逃往苍天,他有可能在妻子儿女的苦苦哀求之下会心软而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当中。
我想到了爱丽丝.门罗的《逃离》中的主人公,一心想着逃离,在逃了一半却又因为害怕而不得不回到原点。其实,换作是我,可能就是如此而已。更何况,我还重来没有付诸行动过。
3.
逃吗?不逃,也逃不了,只好在作品里寻找生天。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