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死的,有用没用是由读他的人决定的。读书是为了用,死读书当然没有用,实践才是读书最后的目的。能否通过读书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才是检验读书效果的方法。
书是作者脑中所想的文字化,每个人对于世界都有他自己的认知,书其实就是作者对他眼中世界的一个描述。作者只是把他感受的世界通过文字把他表达出来。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为了促进思考,通过他人的视角增加我们自己的经历,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我思考问题喜欢按时间或是逻辑顺序进行梳理。还是说读书这件事,我们人出生就开始认知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是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那么你首先就要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存在、发展规律是如何的。你只有对这个世界有一个真实的了解,你才能很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就是在不断的深入的认识世界,并通过认知的提升在与世界进行互动。但是我们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从时间和空间上你不可能有太大的跨越,所以也就决定你不可能经历太多。时间对于我们根本就是无法跨越的,过去的事情你是无法亲身经历的,所以只能通过读书获取相关的经历。空间虽然是可以跨越的,但是成本太高,还是通过读书来的快一些、简单一些。这样就决定了,读书是在你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最高效的增加经历的方法。我们人类也是通过文字的积累和传承才有了这么快速的发展。其实现在视频、音频等传播方式都是在文字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现在看来文字还是最高效的。
再回到读书的目的上,我们首先是为了生存,在这之上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不管你是追求物质还是精神,其实都只是在生存基础之上的追求。要实现这些追求,那你就需要能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而提升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是在提升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只有知道了这是个什么东西,他有什么特点,你才能解决掉由他产生的问题。你对一个你一无所知的存在,你是无法利用他的。对一个新机器,你没必要从头摸索,你只有拿来说明书你就可以学着操作。对于一个你从未见过的动植物,你通过看书就可以对她进行系统的了解,不用你再去做各种实验与尝试。这无形中就节省了你大量的时间,并且很多事情可能是远超你能力范围的。这样别人的经历和思考你直接拿来用,也省去了你在这方面能力的提升。现在社会是分工的社会,如何任何人都有学很多的技能,那样效率也太低了。
还是说读书的目的,你不是什么说都要读的。现在信息已经到了爆炸的程度,你不可能学会人类现阶段所有的知识。我现在的想法就是,我劲量的全面的了解我们的这个世界,然后选择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并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领域再尽量的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但是我现在也还不太明确自己到底对什么特别的感兴趣和自己能做好什么,所以还是在广泛的涉猎。什么不明白就找来书看看,感觉什么有意思就琢磨琢磨。我还是认为先积累再说,当你目标不是太明确的时候,大概率就是时机还没到。当你积累的多了,你自己自然就会产生一个明确的方向。
又跑了,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当你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的效率就会更高。当没有具体目的时,就按兴趣去读,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为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准备。知识是需要储备的,等需要用时在去学就晚了。人的一生都是大概相似的,别人遇到的问题,你估计也能遇到。读书也是在用别人踩得坑来避你可能遇到的雷。
这让我又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既然读书这么好,那为什么读书的人却不是太多呢?作为父母应该没有一个不鼓励自己孩子多读书的,但自己自打从学校出来就很少读书了。一个都知道正确的事,只说给别人做,自己却不做,真的是很奇怪。这里面一定有基因在作怪。是不是这样对于整体的利益才是最大化的呢?
说了读书的好,那读书又有什么不好呢?你做一件事的同时,肯定就付出了不可能做另一件事的机会成本。你读书你就不可以同时做另一件事。如果所有人都读书,那么很多其他事就没有人做了。这个世界是一台机器,需要各种各样的零件,读书人只是其中一种。都是一种零件的机器是无法运转的。所以不能让所有人都读书。是不是这个逻辑呢?这里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只是发展的需要而已。
你看这个世界的发展就好像一股流动的趋势,一切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又有些意外。给人一种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这一切前进的样子。一个事物的出现,或是被发现,一定是有他的原因与道理。
读书在我看来有用,但也许在别人眼里就没啥用。我的选择是我所处的环境给的,那我一定有我的作用。慢慢的走着看,我到底有啥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