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选择(上)

选择(上)

作者: 有点懿思 | 来源:发表于2018-09-28 22:22 被阅读0次

    从小我就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这多少和我的原生家庭有关系,妈妈出生军人家庭,在我很小的时候基本对我就是军事化的管理,所以我对外界时时保持着警觉,与年纪较大的姐姐、哥哥一起玩,他们给我的玩得和吃的东西我都不敢轻易接受。

    在初二以后学习强度加大,各种期中、期末、中考,紧张的学习让我不断敏感起来,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责备,我会暗下决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老师不经意的一个表情,我会觉得老师是对我有意见,然后马上回忆自己做错了什么。

    自从学习心理学后,才知道这一系列现象叫做情绪ABC理论。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也就是说,当每当哥哥姐姐给我零食或玩具时(A),我会默认为他们是出于客气,或者是怕他们觉得我是一个没有家教的孩子(B),结果就是不敢也不会轻易接受他们的赠予(C);

    当老师对我有一个不友善表情的时候(A),我想我肯定是做错了什么(B),然后不断的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达到取悦老师的目的(C);

    其实我的想法都是比较负面的,一直在苛责自己,不断通过消极的信念来鞭策自己,以致于达到约束自己行为的目的,但是我可能忽略了哥哥姐姐们是发自内心的要与我共享食物和玩具呢?或者老师对我不友善的表情其实是因为和男朋友吵架了呢?

    很庆幸我没有得抑郁症,因为长期对自己这一苛责得心态,离抑郁症其实是不远的,又或者其实我已经得过轻度的抑郁症,只是不自知而已。

    这样的日子随着高考的结束,告一段落。虽然很多时候在没有得到外界正面反馈的时候我会自加内心戏,但离开了父母的管教,感觉还是轻松不少。

    最近在学武志红的心理专栏,又让我联想到过去的事情,当时采取的是通过积极信念或者一个梦想使自己迈出苛责的怪圈,但是这一次又多了一层思考,“是谁把这种思维方式植入了我的大脑呢?”

    我能想到的可能最直接的是父母和老师。回想一下,身边会不会有这样的声音,:“别人给的东西不能轻易拿啊,要不然他们会认为你没有家教不懂教你规矩”;“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不能惹老师生气啊。”

    为什么接受了礼物就是没有家教?为什么老师生气了就是我的错?这只是两个小例子,生活中类似的的事情还有很多,感觉自己无形之中已经被控制了几十年,恐惧感油然而生。

    上一辈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这一代人在调整好自己的同时,还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任务,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未完待续)


    让我们一起撕开思维的口子,窥探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选择(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vy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