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永遇乐】
徐州夜梦觉,登燕子楼作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觅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大家谈大家顾随先生:坡仙写景,真是高手,后来几乎无人能及。即如此词之“明月”八字、“曲港”八字、“紞如”十四字,写来如不费力,真乃情景兼到,句意两得。但细按下去,亦自有浅深层次,非复随手堆砌。“明月”“好风”“如霜”“如水”,泛泛言之而已;“曲港”“圆荷”“跳鱼”“泻露”,则加细矣。曲港之鱼,人不静不跳;圆荷之露,夜不深不泻。虽是眼前之景,不是慧眼却不能见,不是高手却不能写。更无论钝觉与粗心也。至于“如三鼓,铿然一叶”,明明是“紞如”,明明是“铿然”;明明是有声,却又漠漠焉,叆叆焉,如轻云,如微霭,分明于数点声中看出一片色来。要说只此八字,亦还不能至此境地。全亏他下面“黯黯梦云惊断”一句接联得好,“黯黯”字、“梦云”字、“断”字,无一不是与前八字水乳交融,沆瀣一气,岂只是相得益彰而已哉?至于“惊”字阴平,刚中有柔,故虽含动意,而与前八字仍是相反而又相成。读去,听去,甚至手按下去,无处不锋芒俱收,圭角尽去。
“夜茫茫、重寻无处”二句,“寻”字承上“梦云”而言。此时人尚未清醒,亦并未起床,只是在半醒半睡中寻绎断梦。所以下句方是“觉来小园行遍”也。说到者里,再回头追溯开端“明月”直至“无人见”六句二十五个字所写之景,不独是觉来行遍之所见,而且是觉了行了见了之后,方才悟得适间睡里梦里,外面小园中月之如霜,风之如水,与夫鱼之跳,露之泻,早已好些时候了也。嗟嗟,人自睡里梦里,月自如霜,风自如水,鱼亦自跳,露亦自泻。人生斯世,无边苦海,无限业识,将幻作真,认贼为子,且不须说高不可攀处、远不可及处,只此眼前身畔,有多少好处,交臂失之,不得享受。真乃志士之大痛也。然则“清景无限”“寂寞无人见”两句,写来一何其感喟,而又一何其蕴藉!
冬至前三日
【杨万里】
故山千里几时回,
又见初阳动琯灰。
酒不逢人还易醉,
诗如得句偶然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