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于C++98/03标准没有提供线程库,所以在C++11之前一般使用的是平台特定的线程库,或者干脆使用第三方库。个人而言,以前用过Linux的Pthreads库,也看过过Win API的线程相关函数,都是以一种C风格的方式来传递参数,即输入和输出类型均为void*,由于C中指针类型本质是一样的,可以进行强制类型转换,所以这种方式可以输入和输出任意数量的参数,只不过比较蹩脚,这里以实现一个分割字符串的线程函数为例。
C风格的方式(使用pthread)
// pthread_demo.cc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pthread.h>
struct InputType {
std::string s;
size_t pos;
size_t len;
};
void* thread_substr(void* arg) {
InputType* p = (InputType*) arg; // 强制转换后还原输入参数
std::cout << p->s.substr(p->pos, p->len) << std::endl;
return NULL;
}
int main() {
// 1. 将输入参数封装成单个对象
InputType in;
in.s = "Hello World!";
in.pos = 6;
in.len = in.s.size() - in.pos;
// 2. 创建pthread线程
pthread_t tid;
pthread_create(&tid, NULL, thread_substr, &in);
// 3. 等待pthread线程运行结束
void* res;
pthread_join(tid, &res);
return 0;
}
编译时需要加上-pthread选项
xyz@ubuntu:~$ g++ pthread_substr.cc -pthread
xyz@ubuntu:~$ ./a.out
World!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pthread_xxx()函数成功则返回0,否则返回错误码,对于这种C风格API,实际编程中检查返回值是必要的,否则出错之后很难定位。
可以发现这种T*->void*
的方式非常麻烦,而且平台相关的API往往还需要详尽的其他参数,比如pthread_create的第2个参数代表线程属性,比如优先级/调度策略/栈地址大小,参考我之前写的博客Linux的POSIX线程属性,这个参数的配置复杂程度不亚于线程操作。而Win API则是提供了好几个参数,用平台特定的宏OR运算来一个个指定,参见CreateThread
HANDLE WINAPI CreateThread(
_In_opt_ LPSECURITY_ATTRIBUTES lpThreadAttributes,
_In_ SIZE_T dwStackSize,
_In_ LPTHREAD_START_ROUTINE lpStartAddress,
_In_opt_ LPVOID lpParameter,
_In_ DWORD dwCreationFlags,
_Out_opt_ LPDWORD lpThreadId
);
实际调用时一般会像上述函数声明一样把CreateThread分好几行写,并且分别给每个参数后面加一段注释,表明这里设置NULL或0是默认定义了什么参数,从而增加可读性。虽然Win API往往是通过宏的OR运算来设置参数,而pthread则是通过库函数来设置。
一般来说,这些参数采用默认就好了,底层API的特点是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但是使用起来非常麻烦,往往用户会自己对底层API做一些简单的封装,尤其是C++可以直接调用C API,然后用默认函数参数的特性来让用户调用时少写几个默认参数。
C++11的方式
C++11新增了可变模板参数特性,使得实现刚才那段代码非常容易。C++11的实现如下
// cpp11_thread_demo.cc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thread>
void thread_substr(const std::string& s, size_t pos, size_t len) {
std::cout << s.substr(pos, len) << std::endl;
}
int main() {
std::string s = "Hello World";
std::thread t(thread_substr, s, 6, s.size() - 6);
t.join();
return 0;
}
虽然使用的是C++标准库,但是用g++编译时还是需要加上-pthread选项。
xyz@ubuntu:~$ g++ -std=c++11 cpp11_thread_demo.cc -pthread
xyz@ubuntu:~$ ./a.out
World
可以发现C++线程库简化了线程创建和连接的操作,去掉了平台特定属性的设置,如果实在时要对线程属性进行精确控制,C++线程库也提供了
thread::native_handle函数来取得平台特定的线程句柄,比如对pthread而言就是pthread_t类型,对WinAPI而言就是HANDLE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类成员函数,传入方式应该像下面这样
struct Object {
void func(int i, double d) { std::cout << i << " " << d << std::endl; }
};
int main() {
Object obj;
std::thread t(&Object::func, obj, 1, 3.14);
t.join();
return 0;
}
第一个参数是类成员函数的地址(类型为void (Object::*)(int, double)),第二个参数是类的对象,之后才是成员函数的参数。
线程的分离(detach)和连接(join)
我之前的代码均是2步:1. 构造线程对象;2. 调用对象的join()方法。
在线程对象被成功创建后(即传入了一个线程函数和合适的参数),线程对象和线程函数是绑定在一起的,但是线程函数和父线程函数是分离的(即并行执行)。但问题在于,父线程函数结束执行时,函数作用域内的所有栈上的对象都会销毁。
void func() {
std::thread t{ [] {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 };
}
对上述代码而言,func()在构造线程对象t后会立即结束,而与t相关的线程函数会花一段时间执行完,因此在func()结束时,t离开了作用域而销毁,而线程函数仍在执行,此时便会出错。
terminate called without an active exception
Aborted (core dumped)
所以在成功创建线程后,必须得执行连接或分离操作。
- join()
对线程进行连接操作类似于Linux对进程的wait()操作,如果父线程调用join()时线程函数已经执行完毕,立刻取得线程函数的返回值,否则一直等待线程函数执行完毕才能执行下一句。
void func() {
std::thread t{ [] {
sleep(1); // unistd.h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 };
t.join();
std::cout << "thread ok!" << std::endl;
}
xyz@ubuntu:~$ g++ test.cc -std=c++11 -pthread
xyz@ubuntu:~$ ./a.out
Hello world!
thread ok!
可以看到,虽然子线程是休眠了1秒后才打印的,但是父线程是在它之后才打印。
使用join()典型的情况是:创建多个线程用来执行类似的任务,父线程等所有子线程完成任务后才继续执行。比如创建多个线程进行爬虫,等所有数据都爬完了再一起做处理。
- detach()
回顾之前提到的线程对象销毁了而线程函数仍在执行的状态,如果线程对象调用了detach()方法,那么它就可以“寿终正寝”了,即使之后它销毁了,线程函数仍然可以继续执行。
使用detach()典型的情况是:在父线程中创建完子线程去执行各自的任务,然后父线程继续干自己的事情。比如每个子线程安排1个窗口来售票,执行完毕会释放窗口。父线程不用等待子线程结束时就要继续接客,每次接客时检查是否有空余窗口,若有则再创建子线程。
谨慎分离线程
将线程分离时需要十分谨慎。
首先,如果你在main()函数内部创建一个线程,然后分离,之后结束main()函数。由于main()函数返回时程序也会结束运行,即进程终止。进程终止意味着回收进程占用的虚拟内存空间,自然创建的子线程也不会脱离进程而运行。
int main() {
std::thread t{ []{ std::cout << "Hello world!" << std::endl; } };
t.detach();
return 0;
}
所以像上面这段代码执行结果会是什么也不输出。
更需要注意的是下面这种情况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thread> // for sleep()
void thread_func(const char* s) {
sleep(1); // 让func()先退出
puts(s);
}
void func() {
char s[] = "hello";
std::thread t(thread_func, s);
t.detach();
}
int main() {
func();
sleep(2); // 等待线程执行完毕
return 0;
}
注意字符数组s在func()调用结束之后就被回收了,而线程函数接收的参数s指向的是一段被回收的内存,访问已经被回收的内存会产生预料之外的行为。
类似的行为还有,线程函数接收T&或者T*,而T类型的对象是分类在栈上的,如果线程分离后线程函数还在执行,函数参数所引用或指向的对象就已经被回收了。
一种解决方式是拷贝一份数据,虽然这样看起来开销比较大。比如接收一个vector作为参数,如果vector包含元素很多,复制起来的开销不小,而且大数据量的复制可能抛出bad_alloc异常。
另一种解决方式是在堆上new动态申请内存,然后传递指针。这样的话内存的释放就要交给线程函数了,那么在线程函数里就得十分小心谨慎地添加delete语句。
熟悉C++的同学自然可以想到,可以利用RAII来管理动态内存。将STL容器/智能指针(shared_ptr和unique_ptr)/字符串类(string)作为线程函数的参数。
使用RAII保证线程的join操作
std::thread t(func);
do_sth();
t.join();
上述代码是典型的套路:C++11中创建子线程,之后主线程做自己的事情,之后等待子线程执行完毕。
但是问题在于do_sth()可能会抛出异常,如果你要捕获异常进行处理,代码就变成了这样
std::thread t;
try {
t = std::thread(func);
do_sth();
t.join();
} catch (std::exception& e) {
if (t.joinable()) {
t.join();
}
std::cerr << e.what() << "\n";
}
假如有多个catch语句,那么每个catch语句都要手动join线程。理想的状况是线程对象t销毁之前就让它执行join()操作。
因此可以定义下面这样的类
class scoped_thread {
std::thread t;
public:
scoped_thread(std::thread t_) : t(std::move(t_)) {
if (!t.joinable()) {
throw std::logic_error("No thread!");
}
}
~scoped_thread() {
t.join();
}
scoped_thread(const scoped_thread&) = delete;
scoped_thread& operator=(const scoped_thread&) = delete;
};
然后创建线程的函数变为
try {
scoped_thread t(std::thread(func));
do_sth();
} catch (std::exception& e) {
std::cerr << e.what() << "\n";
}
上述代码使用了移动操作将线程的所有权转移到了scoped_thread对象内部的std::thread对象中,也可以先定义std::thread t(func);
再构造scoped_thread st(std::move(t));
,此时t就失去了对线程的控制权,t也变成了不可join的状态。由于scoped_thread内部的线程对象是私有的,所以除了析构函数没有任何措施能够对线程执行join操作。而析构函数是在scoped_thread对象离开作用域时自动调用的,所以相当于此时自动jo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