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06篇《小雅 无将大车》
原文阅读
无将大车,祇自尘兮。
无思百忧,祇自疷兮。
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无思百忧,不出于颎。
无将大车,维尘雍兮。
无思百忧,祇自重兮。
译文参考
别去推那大车,只会沾一身尘土。别想各种愁事,只使你身心痛苦。
别去推那大车,它会使尘土蒙蒙。别想各种愁事,它让你忧心忡忡。
别去推那大车,它会使尘土满天。别想各种愁事,它让你忧病缠绵。
字词注释
(1)将:扶进,此指推车。
(2)大车:平地载运之车,此指牛车。
(3)疧(qí):病痛。
(4)冥冥:昏暗,此处形容尘土迷蒙的样子。
(5)颎(jiǒng):通“耿”,心绪不宁,心事重重。不出于颎,犹言不能摆脱烦躁不安的心境。
(6)雝(yōng):通“壅”,引申为遮蔽。
(7)重:通“肿”,一说借为“恫”,病痛,病累。
诗歌赏析
本诗三章,均以推车起兴。 “无将大车”是说不要去拉大车。这是一句牢骚话,不是写车夫拉车的事情。人帮着推车前进,只会让扬起的灰尘洒满一身,辨不清天地四方。诗人由此兴起了“无思百忧”的感叹:心里老是想着世上的种种烦恼,只会使自己百病缠身,不得安宁。言外之意就是,人生在世不必劳思焦虑、忧怀百事,聊且旷达逍遥可矣。
本诗的字面意义颇为明晓,但问题在于作者是一位什么身份的人,其所忧又是什么。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有“诗无达诂”之说。
《毛诗序》说:“《无将大车》,大夫悔将小人也。”《毛传》:“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害,自悔与小人并。”是后悔与小人共事的诗。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人感时伤乱,搔首茫茫,百忧并集,既又知其徒忧无益,只以自病,故作此旷达,聊以自遣之词。”认为此诗是自我排遣忧愁的诗。
朱熹《诗集传》说:“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言将大车则尘污之,思百忧则病及之也。”认为是行役者因劳苦万端,想摆脱忧伤的诗。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方玉润的说法更符合诗意。
古人以乘舆指天子、诸侯,其来尚矣,那末以推车喻为国效力、服事君王也是情理中事。有理由推测,作者是一位士大夫,面对时世的混乱、政局的动荡,他忧心忡忡,转侧不宁,也许他的忧思不为统治者所理解,他的谏言不仅不被采纳,反而给自己招来了麻烦,因而发出了追悔之词、自遣之叹,但是从中读者仍能感受到他的忧世伤时之心。今人程俊英则说:“这位诗人,可能是已经沦为劳动者的士。”(《诗经译注》)也可备一说。
此诗采用重章复叠的形式,在反覆咏唱中宣泄内心的情感,语言朴实真切,颇具民歌风味,虽列于《小雅》,却类似于《风》诗。全诗三章却又非单调的重复,而是通过用词的变化展现诗意的递进和情感的加深。如每章的起兴用“尘”、“冥”、“雝”三字逐步展现大车扬尘的情景,由掀起尘土到昏昧暗淡,最后达于遮天蔽日,诗人的烦忧也表现得愈加深沉浓烈。诗人以一种否定的口吻规劝世人,同时也是一种自我遣怀,在旷达的背后是追悔和怨嗟,这样写比正面的抒愤更深婉。
《无将大车》学习的反思探讨
本诗篇幅虽短,但从不同视角解读能够带来不同的启发。
一种比较被看法是:这是中央政府一个大夫级的官员写的。他提拔了一些干部,后来这些人几乎全都犯了错误,让他受了很多连累,他就写了这首诗来发牢骚,也是记取教训。
大车是用人力拉的,当时没有沥青路、柏油路,更没有混凝土硬化路面,路上都是黄土,所以会有尘土飞扬的情况。这个比喻说:不了解的人不要去提拔,徒然惹些是非。
看来这位大夫本来是比较正派的,只是当初提拔干部有些失察。现在闲言碎语突然多起来了,都说他提拔那些人是严重的失误,他也觉得没提拔对,又觉得说这些话的人是在找缝下蛆,是在攻击他,但是又没法去辩解清楚,只好归结为当初不该去管这些事。“无将大车”就是他在这种心态之下,得出的一个消极的结论。
另一种对此诗的理解则由求之过深而走向穿凿附会,这就是从毛传到郑笺、孔疏的那种解释。《诗序》将此诗的主题概括为:“周大夫悔将小人。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害,自悔与小人并。”“将”在此处意谓推举、奖掖。郑笺释曰:“鄙事者,贱者之所为也,君子为之,不堪其劳。以喻大夫而进举小人,适自作忧累,故悔之。”孔疏进一步分析:“无将大车”云云乃“以兴后之君子无得扶进此小人,适自忧累于己。小人居职,百事不干,己之所举,必助忧之,故又戒后人。”
可见,传笺的作者却以偷梁换柱之法将矛头指向了所谓“小人”,似乎种种烦恼怨愤都是“小人”引起的。这样一来,也就可以体现出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了。孔疏曾云:“足明时政昏昧,朝多小人,亦所以刺王也。”可谓一语泄漏了天机。孔氏不得不承认此诗有刺君王之意,但他却竭力说明诗人主要是针对小人,“刺王”只是顺带及之,且意在言外。不过,后世对此观点多有质疑。如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指出:“自《小序》误作比意,因大车用‘将’字,遂曰‘大夫悔将小人’,甚迂。”都突破了传笺陈说。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无将大车》一诗乃是“劳动者”所自作。如高亨解释此诗说:“劳动者推着大车,想起自己的忧患,唱出这个歌。”(《诗经今注》)陈子展则称:“《无将大车》当是推挽大车者所作。此亦劳者歌其事之一例”,“愚谓不如以诗还诸歌谣,视为劳者直赋其事之为确也”。(《诗经直解》)
不过,这种观点在逻辑上被质疑比较多。每章首句有“无将大车”一句,“无”是“不要”“别去”的意思,这里面有一种“选择”的语气。作为劳动者,尽管他再厌恶那大车扬尘,但推大车是他的工作,是他生存手段,他可能选择不去推那大车吗?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诗经·小雅》为士大夫所作,而非“劳动者”所作。
在有多种解释的情形下,我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还是要谨慎解读。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先秦时代车的种类
考古发掘材料也表明自商以来,车就已成为陆上交通的主要工具。春秋时,车按其用途、装饰、材质的不同,又有种种不同的名称,诸如路车、戎车、檀车、筚路、大车、軘车、楼车、巢车、轩车等等。
路车又称为路,是天子、诸侯所乘,或天子、诸侯赏赐给有功的诸侯、卿大夫的车。《诗经》中有:“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四骐翼翼,路车有奭。”“虽无予之,路车乘马。”
路又有大路、先路、次路之分。大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襄公十九年:郑公孙虿卒:“晋侯请于王,王追赐之大路。”襄公二十四年:“齐人城郏。穆叔如周聘,且贺城。王嘉其有礼也,赐之大路。”又有先路和次路,成公二年:“公会晋师于上鄍。赐三帅先路,三命之服。”襄公六年:“郑伯享入陈之功,三月甲寅朔,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
路车装饰比较华丽,《周礼·春官·巾车》载:“王之五路”有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五等。即以玉石、青铜、象牙、皮革等装饰车的辀、舆、轊等部位。
受天子或诸侯赏赐的路车,是比较尊贵的礼品,不能轻易使用。《左传·昭公四年》载,叔孙豹为鲁国介卿,出聘周时,天子曾赏赐给他大路,活着的时候,不敢用,死后,以天子赏赐的路车随葬。
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戎车和田车。戎车即战车,《小雅·采岂》:“执讯获丑,戎车幝幝。”《小雅·吉日》:“田车既好,四牡孔阜。”
根据材质的不同,又有檀车、筚路等区别。檀车,是檀木做的车,《小雅·杕杜》:“檀车幝幝,四牡痯痯。”朱熹注:“檀木坚,宜为车。”筚路,是荆、竹等编舆的车。筚路又叫栈车或轏,《小雅·何草不黄》:“有栈之车,行彼周道。”《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子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因为轏车有孔隙,所以蛇能出于其下。
根据形体大小又有大车、小戎之分。《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小雅·无将大车》:“无将大车,祗自尘兮。”“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无将大车,维尘轏兮”。与大车相对的又有小戎,《秦风·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
战车之中又有几种特殊功用的车,如軘车、楼车、巢车和临冲等。軘车:《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人惧二子之怒楚师也,使軘车逆之。”軘是兵车的一种,服虔谓:“屯守之车。” 《左传·宣公十五年》:“解扬如宋,使无降楚……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杨伯峻注:“楼车即巢车,盖兵车之较高者,可以望敌。”《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说文》:“巢车,兵车之一种,高如鸟巢,用以瞭望敌人。”《大雅·皇矣》:“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轩车是一种有帷幕的车。《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轩是专供大夫以上的贵族乘用的。鲁哀公十五年,卫太子蒯聩与浑良夫盟誓曰:“苟使我入获国,服冕、乘轩,三死无与。”
根据帷幕的不同,又有犀轩、鱼轩等名称。《左传·定公九年》,齐景公求得勇士敝无存的尸体后,“公三襚之,与之犀轩与直盖”。闵公二年,齐桓公救卫:“归夫人鱼轩。”“鱼轩”即以鲛鱼皮为帷幕,犀轩即犀牛皮为帷幕。
参考资料
《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6月
《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卷(下)》,周自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