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我在先锋书店看中的第一本书。对于因为各种奇奇怪怪的原因无法做到一日三餐按时吃饭的自己来说,直觉告诉我,这本书有一种可以帮助我改掉这个坏习惯的魔力。
1《今天也谢谢招待了》
当作者在谈论美食的时候,她真的是在说美食,只是这些美食是一些再简单不过的家常菜。作者本身就是一位美食爱好者,也善烹饪,游历各地时会品尝收集各种美食和食材。
全书分为五篇,钟爱的美食一篇,其余四篇则按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美食与四季,真是美好的搭配。每个季节的食材,在她笔下都恢复了生机,变得鲜活可爱,好像她本人一样。
挑食的作者,世界人民的土豆,相见恨晚的羊肉,迷一样的芋头,在这本书里交汇,作者和食材相遇相知直到惺惺相惜,别有一番风味。
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就是“从"不能吃"转变为"吃"的时候,我心中产生了排山倒海般的感动。与食材的相遇,就和人相遇一样,会留下强烈的记忆”。
说明一点,这本书并不是在教我们如何做菜,也不是告诉我们哪家店的菜好吃,而是通过作者与这些食材的相遇的故事,通过作者的认知与情感的转变,来传达对食物的一种尊重之感。
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的认真和敬畏,发现新食材时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对于选材和制作也都有她自己的追求。面对食材,她是如此的认真和可爱。我想,每一款食材,你吃或者不吃,都有被尊重的权利。而我们与食材的相遇,当我们品尝到这些美味的时候,也当有一份感恩之心。
或许,我就是缺少这一颗对食物的感恩敬畏之心,所以才会对一日三餐如此轻视。说到这里,就会想起日漫日剧里的常见的那句“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动了)”和“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谢谢款待)”。这种吃饭的仪式感,让人对吃饭这件事情有所敬畏,对餐桌食物心怀感恩,我想,这对于养成好好吃饭和珍惜粮食的习惯大概是非常有效的。
美食除了饱腹之外,还能平复心情,让人感觉愉悦。“听说吃着美食,人就没办法发脾气。这么说的话,说不定人在想着美食时,也无法产生愤怒之类的情绪”,写这篇稿子的时候,作者心里总是充满了“幸福感”,而作为读者的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充满了幸福感。
2 美食与爱
说到吃,就不得不提到人,我的幸福感更多的是和人有关。一篇篇看下来,总会联想起很多身边的人和事。
本命是鱼和鸡蛋
作者小时候近乎疯狂的爱吃鸡蛋和鳕鱼子,而我也是近乎疯狂的爱吃鸡蛋和红烧鱼,尤其是红烧小黄鱼、韭菜炒鸡蛋和肉末蒸蛋。(这个国庆就在家连吃了五天的红烧鱼,哈)爸爸做的鱼总是外酥里嫩,我可以一直吃一直吃根本停不下来。
“初遇野菜一年后,今年很早我便期待春天的来临。”
作者和野菜的相遇非常晚,在她四十一岁时。而我与野菜的相遇早在儿童的时期,只是我虽生长在农村,在外公外婆的照顾下长大,但我却实实在在是一个农盲。依稀记得跟外婆一起去挖野菜的经历,但却对野菜知之甚少,能叫得出名字的也不过一个紫苏(紫苏是野菜么?哈)。
我反倒是对竹笋情有独钟,小时候还跟大人们去竹林里挖过竹笋。我扛着自己专属的迷你特制小锄头在大人后面好不威风,也装模作样的挖着地,深吸着迎面而来的湿润的泥土和春笋的清香。这是童年的味道。
“隐形王者,素面”
“应该没有人讨厌吃素面吧”,作者开文一句,把我看楞了,因为我就是那个不爱吃面的孩纸。
冬天里,外婆会在家门口拉面晒面,自己制作土爽面。提前一晚发面,凌晨三四点起床和面拉面,清晨的时候晒面,傍晚时分收面(大概是这样子的工序),十分辛苦。而外婆对自己的面也十分有信心,一箱箱装起来送人,说比外面机器做的面好吃多了。
只是我却一直不喜欢吃面条。唯一会吃的时候,就是生日那天,外婆给我做的生日面,另外再加2个煎鸡蛋。只不过,好几年没吃外婆煮的生日面了,突然想吃面。
还有很多故事丰富的食材,比如我从来不吃煮熟了的西红柿,尤其是西红柿鸡蛋汤(无辜脸),还有冬天迷一样好吃的烤番薯,再比如某位好朋友特别喜欢吃却从来不让身边人吃的香菇(说是别人吃味道大)。要是细数这些美味的食材,或许真是要说上个几天几夜呢。
时别四年,今天又在南京大牌档吃到了糖芋苗,一本满足。嗯,从今天开始,善待我的食物吧。嗯!
写于2017年10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