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一波剧照。
不迎合无品味大众的电影的去与留——《芳华》 不迎合无品味大众的电影的去与留——《芳华》 不迎合无品味大众的电影的去与留——《芳华》近几年国内电影市场愈发呈现一种——票房屡创新高,而其中不乏“烂片”的局面。在这种迎合市场的中国式商业片“成功”同时,背后折射的是群众性的无趣。当很多行内人士对电影的热爱早已变味的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真正艺术家的拍的小众电影在影响着整个电影界,更甚者,如教科书式的存在。而电影《芳华》,与其说冯导拍的是一种情怀——对于文工团时代的留恋,不如说是国产文艺片的救赎。
说起大众电影,作者能想到的便是《羞羞的铁拳》、《缝纫机乐队》、《煎饼侠》等等,这一系列的票房理想,内容无法脱离低级趣味,同时成为众人谈资的电影。那么像《芳华》这类艺术片票房到底会如何?
先来谈谈剧情。电影由严歌苓小说《芳华》改编,故事发发生在1970至1980年代,讲述了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在军队文工团经历成长中爱情萌发,人生变故,以一条时间轴,叙述了战争前后文工团的命运,以及因此而牵连到的各个成员的最终归宿。
拍摄电影冯导付出了很多心血,对于女演员的的挑选也是十分苛刻,脸上整过的一律不要,几经波折,最后定了这几位,
不迎合无品味大众的电影的去与留——《芳华》前三位在生活中也是从小习舞,所以才有了电影里美到窒息的画面。其中饰演何小萍的苗苗本人是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全国性舞蹈比赛的获奖者。
刘震云说过:上世纪70年代,最漂亮的女孩子都在部队。他难忘太阳光射下来时,能看到她们胳膊上的绒毛,是那么的纤细和温柔。而她们说的话,听来像是来自天堂的声音。而冯小刚在文工团美术组工作时,楼上就是舞蹈队,这些舞蹈队的女兵们,也是冯小刚记忆中永不褪色的一部分。于是就有了剧中浴室更衣室里云雾缭绕,如画般的慢动作拍摄。
不迎合无品味大众的电影的去与留——《芳华》
关于这群人物的分析我会在下一篇文章单独分析。
作者在进影厅时发现观影者平均年龄比起其他电影要高。这群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辈的人也曾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也曾芳华。也许他们会有更多的感触,可分明我也如同他们从影院出来时般沉重,惋惜。当片尾曲《绒花》一响起,如穿梭时空般的到了那个年代,我也成为其中一员。
显然大部分的人是因为电影噱头,与名导号召力而去观影,鲜有看过原著小说后再去影院的人。影片结束我开始反思,此类影片的去与留。
这是一部显然不迎合大众口味的结合爱情、剧情、战争元素的文艺片。那么,什么是文艺片?
“文艺片不是艺术片。更多的文艺片,是需要引起人们共鸣的,以表达人类的情感的影片。它通过导演的艺术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艺术表演,使观众深刻的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影片拍摄的最终目的。文艺片同时又是集文学与艺术于一体的。”[虞吉.中国电影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文艺片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慢”。慢中却藏着无穷无尽的细腻。这也是它与商业片的区别。
相对文艺片而言,商业片更佳注重票房的收益,文艺片则反其道而行。但是有的人却说:最成功的文艺片也是商业片。但是确实完美的艺术电影永远没有办法让另一部分人理解和接受。这也就造成票房很不理想的原因。
荣格说:世界上不同部分的人,都会有集体无意识。
那么也许是触动了一部分人的集体无意识,就会被这部分人所推崇。
文艺片是一种气氛,可能是脱离现实的情节,也可能身边微不足道的感动;可能是深深地无奈,也可能是无缘无故的感伤。好的文艺片就像一种梦境的重现,或者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微小感受。
我想,在比较浮躁的社会里,社会还是需要这种电影。毕竟当某一部分人的群体无意识被唤醒,可能才不至于让电影业再这样颓靡下去。
所以票房重要吗?我只想说,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