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元节
时间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五
亦称“下元日”、“下元”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人讲究“天、地、人”三元一体
分别对应上元、中元、下元三节
正月十五,上元节
天官唐尧赐福
七月十五,中元节
地官虞舜赦罪
十月十五,下元节
则是水官大禹解厄
上元节和中元节知之者甚多,
而下元节,
却在渐渐被遗忘。

下元节的由来与道家有关
《中华风俗志》中说:
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宋吴自牧《梦粱录》:、
(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下元”之名,源于道教。
道教奉祀天、地、水三神,称为三官,这三官的诞辰分别是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于是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十月十五这天是“水官”的生日,传说这一天“水官”大禹会降临人间,巡查人间善恶。
这一天,他倾听人间疾苦,把那些伤心的、难过的、困苦的、悲哀的事,依次分类,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这一天,道观会设坛供斋蘸神,以鲜花素果,虔诚祈愿,借助其神力为世人求福免灾。
不仅如此,古人还会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洁身清心,以示诚敬。

十月半
牵砻团子斋三官
“下元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莆仙民间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饼,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葱饼”、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
北京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现在特别常见的豆沙包,在明代,只有孟冬十月能尝到。
还有的村民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农村孩子最高兴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称为“福余”果品食品。
那些热气蒸腾的食物,在寒冷的冬季格外让人温暖。
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以前道教徒在这一日还在家门外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

不仅如此,下元节还融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禳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
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人们始终相信,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