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搜索了一下关于我的弱项——思维的书籍,看到何帆老师解读尼斯贝特的《逻辑思维》一书,特别感兴趣!信息大爆炸时代,不是学不学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筛选、会不会批判的问题,对于那些充满思维谬论的文章,我们得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
何帆老师说,知识改变不了命运,是思维方式决定命运。
何帆老师的得到专栏那么问题来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出现哪些思维误区?何帆老师给我们列了一个清单。
1)刻板印象
如果没有分类和概括,我们很难认识外部的世界。不过,一旦出现了分类和概括,我们就有可能会陷入刻板印象。我们会高估一个团队内部各个成员的一致性,同时高估团队成员和团队外部成员之间的差异性。
2)基本归因谬论
基本归因谬误告诉我们,在解释别人行为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从性格和本质这些不变的因素找原因,而低估了情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3)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和基本归因谬误有相似之处,它们讲的都是背景因素对人的思维和认知的影响。框架效应讲的是,对一个问题的表述方式,或者是跟这个问题无关的一些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当我们想起老年人的时候,走路的速度会放慢;我们可能更愿意读一幅广告,而不是另外一幅广告,是因为第一幅广告的字体更为清晰。我们可能会觉得小红比小丽更开朗,其实那是因为我们和小红一起喝了热咖啡,而和小丽一起喝了冰茶。
4)滥用启示法
所谓启示法其实就是经验法则。使用启示法的好处是可以帮我们节约认知资源,更快捷地作出判断。但滥用启示法会导致我们作出误判。比如,我们可能会以为,如果有些事情让我们花费的资金更多,消耗的时间更长,那么这些事情要比不需要投入金钱和时间的事情更有价值。我们可能会觉得,越贵的就是越好的。我们可能会觉得,物以稀为贵。我们可能会觉得,名气最大的就是水平最高的。我们在使用启示法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明显的逻辑错误。比如,我们在对人或事作出判断的时候,会以与其相似的典型事物为参照。
5)轻信因果关系
即使缺乏足够证据,我们也很容易支持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我们相信凡事必有起因。我们还相信,在重大的事件背后,一定有重大的原因。
以上五大思维误区我都有,怎么办???
何帆老师又给我们总结了一个思维工具清单:
1)逻辑法则。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形式逻辑,我们还要再多学一些更全面的逻辑法则。
2)统计法则。像大数法则、回归、贝叶斯法则等基本的统计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认识水平。毕竟,一切社会规律从本质上讲都是统计规律。
3)科学方法论。比如,你要知道衡量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如何在进行因果推断的时候设计实验中的控制组,等等。
4)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和博弈论里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成本-收益分析、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概念,等等。
5)心理学。尤其是脑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的进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认知和学习模式。
6)进化论。很多朋友建议叫演化论。我是支持这种翻译的。演化论不仅是关于生物物种的演化,而且能够解释技术的演化、组织的演化、政治的演化。
7)历史。有一些推理和科学无法企及的领域,需要用历史的光芒照耀。
8)文学。我们曾经讲到,文学能够帮助你提高移情力。
对照这个清单,我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十分薄弱。要加强补足自己的知识盲点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