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读完的第二本书,经济学读物。
经济学着实让人觉得有趣。
作者是法律经济学背景,所以系列书讲了很多经济学和法学结合的小故事和思考,梳理一些有趣点作为分享。
离相无住
“离相无住”是金刚经的核心观点之一,我们之所以会有情绪上的喜怒哀乐,其实是因为自己对所看到的现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所以其实有时候出现,同一个动作,或者说同一件事情,在不同场景中,我们的情绪反应是不一样的,因为它在不同的场景中,我们对它的解释是不一样的。
专门在网上看了下“离相无住”的解释:
什么是“离相无住”?这里的“离相”不是说要你离开外面的相,外面的相是离不开的。因为你若离开了相,自性也就离开了。《金刚经》上教我们的“离相”,是离开心中的一切妄相,不要把相放在心上。因为我们的心一想,那个相就显现出来了。内心若是有执着,分别心也就产生了。
投票的意义
里面有讲一个点,民主政治的重点,似乎并不在于投票本身,而是在于大家对于投票这种决定方式,以及对投票结果的共识和支持。
这其实让我想起之前在分析投票场景的时候,有一些思考,投票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投票是一种决策的机制,通过大家这种对投票这种方式的认可,得出来的决定,去保证大家回去执行这个决策。
这其实会衍生到沟通中,有时候因为各方的理念或者利益诉求不一致,我们就某个决策是很难达成一致的,比如对方觉得决策A是好的,自己觉得决策B是好的,双方各执一词,都有正当的理由,这个时候讨论就会陷入僵局。
破局点可以因为一个大家都同意的决策程序,比如在自己的工作中就某个产品方案产品设计团队内部无法达成一致的话,那就是去找我们的用户或者客服同学来测试,这种决策程序大家都是认可的,那对结果也就会心服口服。
原则和例外
其实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一旦在行为上做些规则约束,都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可以享受到限制的好处,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受到束缚。比如规定自己每天都要健身,我们肯定可以享受到健身的乐趣,但肯定有时也会不想锻炼,然后划水练下,状态也不会很好。
所以如果我们要发挥规则的最大的功效,或者说不至于完全受制于某一个规则的话,某些弹性是必要的,这样事情容易做下去,也不会因为没有完全做到带来“负罪感”,让整个计划倒掉。所以在我们日常做计划的时候,其实要留出一些弹性。
相对和衬托
A-A1结构,一般我们考虑考虑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做法来代表的,比如说事情A,根据A的利弊来进行得失考虑。其实还有另一种结果,就是A1,在某种场景下,你既可以选择A也可以选择A1,那你对比的应该是两者各自的利弊。
比如今天你有2小时空闲,你在决定要不要看个电影,这个时候可以把1个小时能做的事情都想一下,比如是不计划要约很久不见的朋友吃饭,然后两者来权衡。我觉得这跟机会成本的概念有些类似。
目的不同,决策不同
感觉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常识,目的不同,自然决策不同,但作者觉得例子中,我觉得更有把时间放在长的时间线上来考虑的意识。例子是这样的:
一个家境贫寒,受尽苦难年轻人,一时没有经住诱惑,犯下杀人越货的重案。法庭上,年轻的年轻人无助、后悔,看起来非常的可怜,所以量刑的时候,法官要考虑年轻人的背景因素来减刑吗?
这就会涉及到目的是什么了。如果目的在于要给年轻人改过自新的机会,那就要把个人背景纳入考虑,酌情处理。如果目的在于防范日后其他人也会犯同样的错误,那要考虑的就不是个人情况了,而是要考虑整个社会,这个时候是不还需要加重惩罚?才能成为社会革新演化的教材。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决策不同,不在你的预期,那也许是因为有你没有看到的目的或者角度。
经济学让人觉得冷静和有趣,回去思考一些日常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的意义,所谓存在不一定合理,但一定有原因。有了这层思考之后就会发现: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原则其实都是基于生活经验总结而来,当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个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原来认定的原则也会随之而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