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墨豸
赵家的四老头喝不喝酒,我不太知道,赵英奎的酒量是相当可以的。当车把式时就成天小酒盅端着,除了早晨不喝,一天两顿天天不落,好在那年头交规里没有规定赶大车的不能喝酒上路这一条,否则他都得被收进去千八百回了。赵某人言说:我们赶大车的成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容易吗?喝点酒可以驱驱寒,要不然身板子不得早就废了?这个理由绝对够充分,就连老爷子四老头也不能说出个啥反对的话,只能叮嘱不能喝醉了,摆弄牲口容易伤着,千万不能大意。除此之外,要是再说句别的,赵英奎就不高兴了,全家还不得指望人家挣钱养活呢!
听有人说,但凡喜欢做菜的人都比较馋,也大多能喝酒。这种说辞有没有道理我不知道,反正他和他那个搭档都是大酒包。赵英奎喝起酒来比较粘套,一边喝一边嘴不闲着白话,一顿酒喝个三五小时是常有的事,酒盅一端,情绪一上来,大鼻子尖上冒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就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不过也说不出什么水平,南朝北国天南海北的信口就来。说得对不对不管,反正是车轱辘话左一遍右一遍的没完没了。好像但凡能喝点酒的人,大都是这个德行。
每次给东家做完了菜,把客人答对走了,就万事大吉了,两个厨师就不着急了,小酒滋啦滋啦喝起来没完没了,收拾餐具扫尾的活他从来不管,都是别人的事了。等酒足饭饱,带上自己的那把菜刀和勺子,揣上东家给的赏钱,打着饱嗝美滋滋地往回走。一路哼着小曲到了家,把口袋里的钱往老婆面前一摔,老伴奉上几句恭维的话,赵英奎也就心满意足了。
过了一两天,东家还会请厨师和待客的再搓一顿。这不知是谁给打下的底,可以理解为答谢宴或者叫庆功酒。这顿酒除了厨师和待客的,还有村子里面有点头面的人物。所以,这顿酒喝起来就格外嗨,大家尽可以开怀畅饮,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环境影响,话可以随便说,嗑可以随便唠,如果在场有几个女人的话,还可以撩撩闲,弄上几句荤笑话。
赵英奎在男女之事上似乎还算正派,没听说有什么不三不四的绯闻,只是喜欢过过嘴瘾,从来不动真格的。这一点他的儿子赵德志就不一样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结婚年头一多,老婆不再新鲜了,就开始寻摸打野食,前前后后划拉上好几个老娘们,这是后话。
赵英奎喜欢喝酒,老伴也能喝上几口。逢年过节,有好菜的时候,老伴就陪赵英奎喝上两盅。赵英奎的老伴长得还行,个头不高,小巧玲珑型,挺会说话,也喜欢笑,两杯小酒一下肚,脸红扑扑的,赵英奎看着就高兴,于是两口子越喝越开心。
那个年头,子女没到一定年龄是不让喝酒的,赵家除了老大结婚另过,老二是女儿,其他几个孩子还小,当然不能让他们喝酒。
后来,几个孩子渐渐长大,女孩出了嫁,男孩娶了媳妇分家单过,四老头也已经故去,老两口的家里日渐冷清,时常喝点小酒,也就算解闷寻开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