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的知识,既需要反复琢磨以加深领悟,又需要辅以实践方能够理解得更加深入和透彻。
尤其是在阅读一些晦涩难懂的书籍,或者叙述习惯迥乎平常的书籍时,反复地琢磨并联系实际,就显得更加必要且重要了。
这个过程,有点儿像牛的反刍。
效果嘛,亦然。
《故事工程》这本书,说其晦涩难懂虽不至于,但到底是外国作家所写,因此在叙述上的含蓄迂回风格尤其明显,这与国内出版物通常采用的叙述方式差异颇大,因此读来感觉很绕,不大容易辨别方向,倒好似行走于迷宫之中,容易犯晕。
阅读这样的书籍,于我而言还是需要一把子力气的,同时还离不开所谓“意志力”的加持,才能囫囵半片老牛啃草一样地好歹吃下去一些,而不至于卡在某处,不得向前。
好不容易“啃”读了书中有关“立意”的部分内容后,经过几日来如老牛反刍一般的反复咂摸、咀嚼,倒还真品出了那么一点点滋味来,也算是没有枉费我硬着头皮“啃”书所费的力气与这几日“反刍”所花的功夫。
书中说:“一旦你将想法转换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你就掌握了打开通向故事之门的‘钥匙’,你就有了立意。”
书中还说:“最好、最令人信服的开头可以表达为‘如果……将会怎样?’系列问题。该问题的回答能引出更多的‘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层层推进,把答案整合起来就能形成故事雏形。”
这样的描述,似指给了人道路,可又无法看得真切;似乎不太难理解,可要抓住其中的精髓,好似又没那般容易。
思来想去,不期然灵光一闪:将这看似不太好理解的理论,代入几个近来读过的小说中,或许就能找到“门”了呢?
于是我尝试着将其代入了三部作品中:
1、如果一个没落大族的天才少年,突然间变成了废柴,将会怎样?如果这个被人轻视嘲讽的“废柴”遭遇了退婚大辱,那么将会怎样?如果他要洗刷这羞辱,救回被掳的父亲,并且带领家族走向复兴,那么将会怎样?
2、如果一个女子为了挽救家族生意,被迫嫁与巨富商贾,将会怎样?如果其实两人早就彼此认识且互有好感,甚至曾经并肩战斗,共同经历过生死,只是男子并不知嫁给自己的就是这个女子,将会怎样?……他们能否爱上彼此,成就一番美满姻缘呢?
3、如果一个贫穷的女大学生,在租住的房子内将偶然过来取东西的富豪房东一棍子敲晕住进了医院,将会怎样?如果这位高门贵户出身的花心总裁,渐渐心仪这位善良单纯的小姑娘,将会怎样?……他们可能谱写出灰姑娘与白马王子一样诚挚美好的人间佳话吗?
我承认,我概括得并不是很到位,与作者最初的立意以及故事雏形之间说不定还有着不小的出入,但即便如此,我仍觉得自己终于算是找到了入门的小径,也终于算是大体理解了这所谓“立意”的含义与作用。
这都多亏了当初的“硬啃”与后续的“反刍”啊!
当然,要让这“立意”真能屹立不倒,尚需许多其他的功夫,比如,丰富又不乏奇特的想象力,但无论如何,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而今这第一口还算颇有收获,也算是开了个好头,后续就只管继续读下去、琢磨下去,总能有所收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