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有一天,跟一位高能量的老师聊天,我说我想成为作家。老师建议我去检索那些著名的作家是如何成为作家的,检索十个人的。
可我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行动起来。后来听儿子分享了一点写作的经验,我到抖音搜索了一些视频,了解了一点,知道我需要不停地阅读,不停地体验,不停地写作和修改。
那几天,儿子从抖音看到了检索历史,问我“妈妈,你想当作家?”
我答“是的。”
他笑着说“当作家可是很难的。”
“我知道,我会努力的。”看来儿子对我没有信心啊。
又一次,我向儿子请教“你文笔那么好,能给我一点写作的建议吗?”
他答“你可以多看小说。看小说不能让你成为作家,但能让你知道好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一天晚上,儿子很晚了都不睡觉,说没有睡意。他要看书,非得要我陪着看。于是,我找来了余华的《活着》,尽管当时很累,很睏,但是我也能看得进去。情节很吸引人,以致在第二天我就把书看完了。
02
昨天想起了老师给我的建议,去检索了余华是如何成为作家的。
原来,余华当年高考没有考上,由父母安排去当了牙医。他每天给人家拔牙,每天看着最没有风景的嘴巴;他很羡慕文化馆的人上班自由,可以在街上溜达。为此去了解了如何才能去文化馆上班。他去的条件,就是写作-发表作品。
为了去文化馆上班,他一边拔牙,一边尝试写作。他研读《人民日报》,边看边学;后来又学习投稿。经历了五年的挫败,他终于在1983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第一宿舍》。此后,他陆续发表了不少作品,并在九十年代进入了井喷期。他的作品《活着》多次获奖,让他成功跻身国民作家行列。他说,《活着》是他的幸运之书,他靠《活着》活着。
余华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他从音乐里面不断地汲取一些营养,用音乐的语言来丰富自己的小说创作。
比如,音乐里连着几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会有押韵,他的小说也常常会出现押韵。比如,他因为听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被其苦难的一生深深打动,决定写《活着》。
他说,他写《活着》,就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的小说刻画了底层人们生存的苦难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宿命现象。
昨天的晚餐时间,给儿子分享了余华的这一切。
03
昨晚,儿子写完了作业,玩了会游戏,又看了会视频。之后跟我分享他的阅读和写作的思考。
我听了一会,看他的状态,我问“你的眼睛好像睁不开了,要不要早点洗澡睡觉?“
他答“我是很累,可是我很想说。”
他开始讲他看的那些小说里面的人物设定,比如讲到《西游记》,龙王的儿子,就是因为吃了唐僧的马,就自己变成一匹马,一直给他骑,只有一个地方变成人去传话;唐僧师徒经历了81难之后,最后成了佛,成了佛他们做什么呢,有什么用?龙王都是统治海洋的,他们还会怕一个孙悟空?他们每次跟孙悟空打架的时候,为什么只是一些虾兵蟹将?就没有龙了吗?这些人物设定很奇怪,不符合逻辑…
小说常用的开头的情节设定,主人公要么父母双亡,要么资质太过普通,要么被退婚,要么被整个家族欺负,后来发生一些特别的事,让他开始修炼,变成了一个“帝”…
听他讲这些,我挺惊讶的,便问他:“你怎么会想这么多呢?你是从哪里学来的呀?这个完全是作者的视角哦,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
儿子答“我有看过别人发的,我之前也想过,现在再想一遍…“
我们一起下楼扔垃圾,一起散步,他一边走路一般讲;回到家都十一点了,他要洗澡了,一边脱衣服一边讲;甚至进到卫生间了,也不舍得关门,讲得不停……
04
儿子持续给我分享了近两个小时,真是不吐不快呀!这说明他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欲望、他在阅读和学习后,做了很多的思考。而我在跟他互动时,做了一些简单的回应,也是对他的认可,所以他更想表达了。
在写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我能否成为作家,并不重要;儿子能否成为作家,也不重要。成为作家,只是一个目标,它在前面引领着我们。
而过程中我们为此付出的阅读、付出的思考、付出的写作、付出的分享与探讨,才是重要的;正是这些,让我们成长了,让我们成长为一个内心更喜悦、胸怀更宽广、认知更高级的人。
我是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一位青少年心理辅导员,一个14岁男孩的妈妈。从2017年4月开始学习家庭教育并践行,至今已坚持写育儿践行日记1786天了。用日记记录生活,以写作成就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