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压茶

作者: 静瑄斋聊茶 | 来源:发表于2020-03-01 19:36 被阅读0次

            紧压茶不是六大茶类中的任何一种,而是将茶叶经过高温、高湿与压力蒸压的方式加工成饼刑、砖型、沱型、团型、方砖、茶膏、心型等等各种形状的茶叶。

        紧压茶的历史渊源久长。秦汉时期,人们逐渐采用茶叶加工制作方法,同时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烹饮方法。魏国张揖在《广雅》上记载,荆、巴一带,采茶叶做成饼状,叶老的还要粘抹米膏。饮用时,先炙烤成赤色,捣成碎末,置于瓷器中,注入沸水,再加上葱、姜和橘子来调味。可见在战国时期都有紧压茶的出现了。

    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广西等省份将生产的茶箐加工成紧压茶。其中以六堡茶、千两茶、茯砖、黑茶、藏茶、白茶、普洱茶为代表。

      紧压茶的生产历史悠久,四川茶商大约在11世纪将绿毛茶蒸压成型,运销西北边地

        宋代就有紧压茶了,即龙凤茶,始于丁谓。龙凤茶原本为一斤八饼,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后,改造为小团,即一斤二十饼,名为“上品龙茶”。欧阳修曾对它有过非常详细的叙述,《双井茶》中提到李龙凤团: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群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茶非常关注,他在给蔡襄《茶录》作的后序中提及当时人们对小龙团茶的重视,成了后人研究宋代贡茶的珍贵资料。“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异,虽辅相之臣,未尝辙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祜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可见“上品龙井”珍贵。

    因紧压茶崇尚制作工艺,在茶面上紧压成多种图案,一时广为流行。

    明太祖十七子宁王朱权在《茶谱》中写到:盖羽多尚奇石,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蒸青饼茶过于奢华,废团为散。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了一道旨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及紫笋。从此紧压茶消失于朝野,为优边销茶仍以紧压茶的方法存在;也因有此历史背景,人们认为边销茶是次级、低档品茶叶。从此紧压茶称为非主流茶品。

    清朝,普洱茶称为贡茶后,使得紧压工艺进一步发展。近代,紧压茶多为边疆少数民族主要植物营养来源,也是华人世界药用茶品,因为紧压的原因也方便运输和长期储存,符合实际需求。

    1999年开始,台湾兴起普洱茶热,接着国内经济发展带动消费需求,对于普洱茶的关注超出想象,新一波的热潮又受到新马日韩等国的注意,“云南普洱茶”从此成为紧压茶的代表。

    普洱茶最初做成紧压茶是为了解决交通不便带来的运输困难,所以普洱茶多做成紧压茶,内地销往边疆的茶叶大多数也因为交通的因素做成紧压茶。

    茶叶在存放过程中会发生微生物转化作用,促进转化的主要因素有水分、温度、湿度、氧气、光照。

    将茶叶做成紧压茶,微生物对于水分的吸收和蒸发是不明显的,茶叶中的香气不易挥发,能更好的保存下来;做成紧压茶时,空气中的温度对于内部影响是很小的,微生物能够存活下来,对于茶叶的转化是有益的;紧压茶对空气中的氧气和光接触面很小的,茶叶中的茶多酚和叶绿素等氧化作用就更加缓慢;紧压茶中原有的茶香挥发慢,有利于保存转化。

    现在市面上有流传的紧压茶还有:广云贡饼、安茶(六安龙团)、六堡茶、重庆沱茶、千两茶(花卷)、茯砖、青砖、米砖茶、康砖、龙珠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紧压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qk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