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飞鸿踏雪泥

飞鸿踏雪泥

作者: AgnesAware | 来源:发表于2022-05-03 21:41 被阅读0次
《苏轼十讲》.png

《苏轼十讲》
【著】朱刚
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6月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又是一本和菜头推荐的书(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AzODU2MA==&mid=2652785542&idx=1&sn=d1695ab9ac7dec3dee289e910ed2fb41&chksm=bd4680498a31095fe8b8fa73df64b4dd40e5a4b294580ab557547bb42c9b642da108f56dce52&scene=21#wechat_redirect),在读之前作者因为发表了不太合适的悼词,在网上引起了一波舆论,网友进而质疑其古文能力。但不影响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也不妨碍和菜头推荐这本书。

本书是作者对苏轼研究的成果分成了十个专题来呈现,是一门精读课讲义的拓展,可以说是一本通俗的学术著作。既有学术研究的基础,又通俗易懂,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起来非常友好。里面将引用文献的内容都用楷体以区别,如果读不下去古文可以直接看正文的解释,减轻阅读的压力。

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传奇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几乎广为人知。喜欢苏轼的人很多,我经常会在阅读中遇到东坡的诗词,前段时间看二湘的《狂流》,里面男主人公鸿飞的名字就出自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而《苏轼十讲》的第一讲“雪泥鸿爪”中,对苏轼诗词中“鸿”的书写开篇讲的就是这首诗。

书中的十讲,每一讲对我来说都是收获满满,从苏轼的诗歌到宋代的司法制度,从苏轼的政治立场到元祐党争,从苏轼的贤良进卷到王安石变法制科内容的变化。从苏轼的诗词开始,最终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这十讲中用不同角度看苏轼,他始终是那个幽默豁达、才华横溢、公私分明、仙人下凡的苏轼。

苏轼的诗词一度被朝廷列为禁书,但北宋时期发明的印刷术令出版业发展迅速,也使得苏轼的文字保留得比较完整。科技发展可能也是导致乌台诗案的发生的原因之一,本来信息传播没有那么快的时候,你自己写点东西也不会一下就流传开来。因为苏轼的影响力以及他对变法的立场,让宋神宗最后亲自干预了这个案子。

也因为这个案子让我们看到了北宋完善的司法制度,御史台负责审讯,大理寺负责判决,审刑院负责复核。当御史台和大理寺的意见相左时,审刑院的态度就很重要。审理案件的大理寺顶住了御史台的政治压力,审刑院也顶住了御史台的压力支持了大理寺的意见,在“鞫谳分司”的制度下苏轼得到合法的处置。从司法角度上,他的“罪”是“当徒二年,会赦当原”,实际上罪已赦免,贬谪黄州并不是判决的结果。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北宋完善的司法作用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关键时刻保护了苏轼。

苏轼的一生因为新旧党争而陷入不断的升职贬谪的反复中,但苏轼并不是站在旧党的立场上完全反对新法。在宋神宗去世后,太皇太后重新启用司马光,在废除新法中,苏轼根据在基层的经验,认为“免疫法”比先前的“差役法”有优势,并劝说司马光不要完全废除新法。这也成为司马光去世之后旧党人攻击苏轼的点,尽管司马光在生前对此也并没有激烈的反对,旧党内部本身就错综复杂,只是因为出现了王安石所以暂时形成了所谓的“旧党”,当王安石退出之后,他们内部又形成了不同的党派互相攻击。

《宋徽宗》.png

而在新党这边,视苏轼为旧党人,因此在宋徽宗时期新党重新掌权之后,对苏轼进行了严厉的打击报复。在伊沛霞的《宋徽宗》中也有提到元祐党争,宋徽宗一开始是新旧两党的人都启用,但旧党的人对新党人的态度就是全盘否定,不管新党人做什么都是错的,影响了朝廷正常的运行,最后宋徽宗弃旧党而用新党人。这里的旧党人的观念很明显就是二元对立的思维,但世上的事哪有那么非黑即白,何况治理国家又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

苏轼可以说是旧党人,但他也并不否定变法中好的地方,他与王安石在政见和办学理念上不同,但并不否定王安石的人格。王安石比较迂阔,而苏轼喜欢开玩笑,可能王安石无法理解苏轼的幽默却视之为讽刺。在王安石退居江宁期间,他们还有过一场会面,达成了和解。不管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是否真的修复了,苏轼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很难得,在党争激烈的北宋,不被党派立场所左右思想,很容易陷入被两派都攻击的局面。也许这就是后人喜欢苏轼的原因,他的真性情给他带来了痛苦,却令后世敬仰。

苏轼的人生中苏辙不能被忽视,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词序中知道子由之后,发现苏轼的好多诗词都是与弟弟苏辙的往来。嘉祐二年,二十二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初次赴举便同为进士登第,同获“制科”出身。而苏轼是“制科”的第三等,第一、二等形同虚设,是北宋第二个得此高分的人。苏辙一直是苏轼最坚定的支持者和依靠者,苏氏兄弟的手足情深被记载在《宋史》中,两兄弟“对床夜雨”之约表现出了手足之爱。在苏轼去世之后,苏辙坚持着苏轼个体诗史的写作方式,过上了“归耕”的晚年生活,本书虽是讲苏轼,但最后一讲的结束是在苏辙。

本书中最难理解的是苏子的禅宗思想,苏轼的文采犹如神来之笔,他的一些诗词中有太多的禅意,但同时也有诗意。禅意和诗意对同一首诗词的理解可能是相反的,是否达到了无我状态或依然是二元对立其实并不影响我们喜欢苏轼。飞鸿踏雪泥,留下雪泥的飞鸿不知去向,而雪泥最终也会消失,但飞鸿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物质可以消失,精神可以永存。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飞鸿踏雪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qp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