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日的一日清单上,靠后的位置列的有和女儿一起共背英语。
只是亲子共背却以不太好的状态切入。起因是我在提问她的时候,她一边与弟弟嬉笑打闹(偶尔的我也会心疼她学业压力比较大,学习节奏比较强,她很少下楼,唯一的娱乐就是和弟弟玩闹,或者听音乐看书),一边漫不经心的回答,可以想象,这样的检测效果是相当差的。
于是我的小宇宙就爆发了……朝孩子发火的时候,机关枪扫射一样的不吐不快,许多刻薄的言辞未经大脑考虑就已经“射向”孩子,我知道我又使用了一次冷暴力——言语暴力……
后来孩子在我的震慑下花了将近30分钟才完成任务。
在等待她的过程中我已经后悔了。
可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真的覆水难收。
打开了梅老师的书,继续读他的《家校沟通,没有痛过你不会懂》,家校沟通里面的内容又何尝不是写给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呢?
于是我找出几张卡片,挑选出书中梅老师与学生在聊天本上互动的部分内容抄写下来,等孩子背完之后我得缓和语气,放低身段,先读给她听,再送给她。
我想用这种方式来作为激励,激起女儿学习的持续动力。
还记得几天前给她讲一篇阅读理解里的一段话:keep telling yourself what you want to be。孩子当时的答案是 want to be a Top student.我问她该如何做,她借用文章中的一个关键词:step to step。
隔了几天,感觉当时的三分钟热度已经烟消云散,这是让我有点儿隐隐担忧的。
梅老师的构建班级动力径线三阶段中的内容给了我及时的启发,就挪过来为我所用。
利用聊天本作为师生之间心灵沟通提升动力的一个桥梁,亲子之间不也是如此吗?
我借用了以下几句话:
1.不要看一个人是如何倒下的,要看他是如何站立起来的,不怕倒下就怕倒下了起不来,更怕倒下了就不愿再站起来。
女儿的英语成绩总是不稳定,我非常苦恼,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喜欢学英语,成绩还算可以,为啥到了她这就变得如此“平平仄仄”呢?我能感觉到孩子英语学习是缺乏自信的,心理定位(包括不当的定位)其实是很能影响学习的。
所以把这句话送给她,希望她也能天天读一读,燃起她学习英语自信心。
当然我计划把这句话还要送给我的新班级的一群孩子们。
2.起点比别人低,就要比别人勤奋一点;跑的比别人慢,就要比别人早跑一会儿,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
这句话送给女儿也送给班里的孩子们。“笨鸟先飞”的道理都知道,关键是知道和做到之间才是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3.人都是输给了自己,要么是甘心堕落,要么是用各种借口一步步走向自己妥协,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不归路。
一句话,道尽了成年人未成年人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的根本原因。
我想把这几句话送给自家孩子,也提醒自己:平日里,时间和精力总是更多的送给班级的孩子,也就是周末了才能匀出来一部分送给自家孩子;平日里,更多的和颜悦色和包容鼓励送给班级的孩子,留给自家孩子的则是不耐烦和情绪暴躁(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呀),真的万分惭愧。
同时还要理智的看待孩子的改变和进步,不是说这几句话一送给孩子就立马朝着自己设想的方向改变了,她毕竟不是三五岁的孩子了,是处在很难改变的稳定期(甚至是叛逆期)了。
更不能奢望着三两天就能立竿见影看到效果,因为21天才可以形成一种习惯,而且这形成的习惯还只是实施行为的表象,若要彻底改变一个人至少需要90天的时间,因为90天才能形成稳定的习惯。
暑假将近两个月已经过去,我都没有抓好这黄金60天,未来的90天与其说是在抓孩子,不如说是在和自己做斗争。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肯定会有一个努力付出、科学监督的父母,我知道自己不够格。
女儿平时喜欢听音乐,正好有首歌可以送给孩子:
《海阔天空》
我曾怀疑我 走在沙漠中
从不结果 无论种什么梦
才张开翅膀 风却变沉默
习惯伤痛能不能 算收获
庆幸的是我 一直没回头
终于发现 真的是有绿洲
每把汗流了 生命变的厚重
走出沮丧才看见 新宇宙
海阔天空 在勇敢以后
要拿执着 将命运的锁打破………
当然还有其他励志类的歌曲,我得认真筛选再送给她,和她一起共听。
比如《有用的人》,比如《崛起》,比如《真心英雄》。
谁不希望自己是聪明的人
谁不希望什么都能一百分
谁会希望自己又呆又傻又愚蠢
谁会愿意听到你真的好笨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残忍
有些道路没有直通那扇门
有些游戏结果不一定要获胜
有些收获不在终点只在过程
这些歌的主旋律和她平时喜欢听的大相径庭,推荐给她也算是做调和吧。
此刻的她在书桌前朗朗背书,我在这边敲下这些文字。母女以不同的方式在努力着,希望能走到前方那个美满的结局。

网友评论